题干

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这有利于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撤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在楼房里遇到地震时,应如何避震?(  )

A:跳楼

B:躲在窗下

C:乘电梯下楼

D:用枕头护住头部,就近躲在床或桌下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10-28 12:0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简介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等播出。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节目邀请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将轮番担任读词考官,从32支参赛代表队中,决出一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有关数据显示, 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本电视节目形态设计研发者的关正文说:“为孩子们举办汉字听写竞赛活动的想法产生于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我们的汉字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

信息

       播出频道:CCTV-1、CCTV-10(联合播出)

       首播时间:每周五20:00(CCTV-10);每周五20:06(CCTV-1)

       重播时间:每周六9:00(CCTV-10);下周五14:30(CCTV-10)

       节目时长:120分钟

       播出期数:共13期

       播出仅两期后,CCTV-1打破惯例,于2013年8月12日晚播出了“听写大会”第一期,此后CCTV-1每星期五晚跟进播出。同时,CCTV-10每星期五首播时间也提前至黄金时段20时。

考题

       央视听写大会节目组导演曾透露考题“出炉”的过程。原来共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汉字听写”的“找词”工作,还有两名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担任“外援”。出题组几乎把《辞典》、《字典》、《词库》等大部头图书都快翻烂了。援引著作包括《水经注》、《红楼梦》等名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生化名词、方言术语、生僻地名等等。

反响

       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周末落幕,“汉字热”悄然兴起,杭州外国语学校最先表态,这样的活动要在全校范围内铺开。而记者这几天也频频收到来自学校的消息,有动作快的已经和央视同步选出了该校的“识字王”,更多的正摩拳擦掌筹备自己的“校园汉字听写大会”。

       央视该节目的导演关正文也表态,第二届也要启动,对象依旧是学生,“我们将让全国适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在各个学校广泛开展竞赛,可以想象到时候的竞赛将有多精彩”。

微言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卢敦基:竞赛最坏的,就是很快把一件事情做到极端,按目前的态势,中学生可以搞这个竞赛,小学生难道就不可以搞?这批字没考倒学生决出胜负,《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不就在书店里、电脑上随时可以拿出题?我们可爱的孩子又将在一批好意但非理性的魔掌中辗转受难。

       浙大中文系研究汉语言文字的教授池昌海:普通人掌握4000个左右常用字,足以应付日常的阅读与写作。至于多识难字、生僻字,就和学奥数一样,有天赋和兴趣固然是好,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效的。尤其是一些家长,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就别让他们模仿,去背那些很难用得上的词。

       某老师:我想到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有个学生的名字叫马騳骉(mǎ dú biāo),开学点名了,班主任点名的时候就问马叉叉到了没;语文老师有点文学素养,点名道:“万马奔腾到了没?”;体育老师直接问“一群马到了没?”;历史老师对这个名字很不感冒,于是点名道:“马家的五马分尸来了没有?”;数学老师最直接:“马6来了没?”……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要反省一下,就最简单的来说,自己任课的班上,是不是每位学生的姓名都能读对写对?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这个勇气打包票说: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