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如图1所示,物体A以速度v0做平抛运动,落地时水平方向的位移和竖直方向的位移均为L,图1中的虚线是A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图2中的曲线是一光滑轨道,轨道的形状与图1中的虚线相同.让物体B从轨道顶端无初速下滑,B下滑过程中没有脱离轨道.物体A、B都可以看作质点.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物体落地时的速度方向相同

B:A,B两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C:物体B落地时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为 2gL5

D:物体B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为mg 2gL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7-22 11:1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C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有相章惇意。祖禹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在迩英守经据正,献纳尤多。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15年6月1日,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东方之星”号客轮沿长江由南京开往重庆,当航行至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大马洲水道时翻沉,造成严重的人员死亡。

       ②这起惨痛事故的背后有一个“罪魁祸首”,它就是下击暴流。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它看不见、摸不着,就像一个隐形杀手,总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致命的伤害,所以又被称为“低空风怪”。

       ③什么是下击暴流呢?通俗地讲,下击暴流就是从云中快速下冲的一股强烈气流,触及地面后向四面八方散开。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从天而降的气流炸弹,到达地面后爆炸,气流就像炸弹的碎片一样向周围飞溅。还有人将下击暴流比作高悬在空中的水龙头向下放水,下沉的气流就是倾泻而下的水柱。

        ④那么,下击暴流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认为,下击暴流的形成与暴云顶的上冲和崩溃紧密相关。上升气流在其上升和上冲的过程中,从高层大气运动中获得了水平动量。随着上冲高度的增加,上升气流的动能变为势能(表现为重、冷的云顶)而被储存起来。以后,一旦上升气流迅速消失,云顶迅速崩溃,便产生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在下降过程中吸收了巨大的水平动量迅速向前推进,当到达地面时,就可以形成下击暴流。

       ⑤下击暴流属于小尺度风暴系统,虽然“个头小”,但“脾气”大,其破坏性不可小觑。

       ⑥首先它是飞行安全的劲敌。飞机起飞和着陆都是先逆风飞行,然后飞进下击暴流区,最后顺风飞行。在逆风飞行时,飞机空速(空速就是飞机相对于空气的运动速度)增大,飞行员为了保持空速,必然会减油门。当油门减下来后,飞机飞进下击暴流区,这时飞机空速减小,飞机突然下降。飞行员为了保持空速和高度,必须增大油门。当油门增大后,飞机飞进顺风区,容易造成速度失控。如果下沉气流不强,飞行高度高,飞行员经验丰富, 有可能飞出这危险区;但如果碰到下沉气流强度大, 飞行高度低,飞行员缺少飞行经验, 一旦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飞机失速坠毁。历史上因下击暴流造成的飞机失事的事故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⑦另外,下击暴流触地后,带来的瞬时大风破坏力极强。下击暴流影响区域内可能出现超过17.2米秒(8级)的瞬时地面大风,最大地面风速可达50米秒(15级),造成农作物倒伏、树木折断甚至房屋倒塌,如果发生在水面上则可能掀翻船只。这种突发性的大风灾害难以提前预测,往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很短时间内就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伤害。(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