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为:是 ⑤非常:不寻常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04-14 03:1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社会济贫问题上,宋朝于1057年颁布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1257年,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至于漏泽园,由政府提供公地,“埋葬无主死人……”。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盖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穷人问题多通过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同行会的互助互济的方式来解决,国家并未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规定: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该法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