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蝉自己能够听见自己所唱的歌曲吗?
我与蝉比邻而居,使我有机会仔细观察它们。
蝉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5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小题1】用“比邻而居”写一句话。
比邻而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清晰——( )——( )
喧哗——( )——( )
【小题3】本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6 11:3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游雁荡山
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
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敛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
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我去看金鸡峰。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
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连连叫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窥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文章第3自然段,用“______”画出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反问句。
【小题3】按要求改写句子。
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变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出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 侍),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加上隋炀帝它的对面建了皇宫,从此,这儿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 碉)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园 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煌 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轮 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1)在括号里正确字的下面打√。
(2)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宜”,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如用部首查字法,应当先查  部,再查 画。
景色宜人中的“宜”的意思是(  )。
a.适合,适当;
b.应该,应当;
c.当然,无怪。
(3)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用“~~”划出另一处文中运用同样说明方法的句子。
(4)龙门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5)龙门石窟中的最大的佛像是 。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 )的情操、( )的感情、( )的胸怀和( )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同类题4

阅读欢乐岛。
(一)课内阅读。
白天,小喜鹊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会立即飞到她们面前,欢快地跳跃不止,像一个撒娇的孩子。郭奶奶的女儿上班,有时小喜鹊会跟随着她;郭奶奶的女儿下班回到家,有时小喜鹊会在门口叫喳喳地迎接她。更有意思的是,一到晚上,小喜鹊就会回郭奶奶家过夜。
小喜鹊就这样有了两个家。
1.用“只要……就……”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小喜鹊会把郭奶奶家也当成自己的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蚂蚁趣闻
蚂蚁经常到离巢很远的地方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  托)不回去,就急忙奔向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或者把食物分成小块,各自衔一块带回去,或是同心(胁  协)力把食物运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号。(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  辩)别方向;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他们爬过的地面上留下一种气味,回来的时候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
1.画掉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字。
2.蚂蚁靠( )来认路。
A.眼睛B.尾巴C.嘴D.触角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用横线画出文中蚂蚁找到食物后的行为。
5.这篇短文介绍了蚂蚁哪几方面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他在北平读的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3--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这篇文章,可分成四大段。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及其贡献是什么?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邓稼先一生工作的评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