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觥筹交错(_______)   ②杂然而前者(________)   ③游人而禽鸟乐也(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滁州人出游、捕鱼酿酒写起,既体现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文章以“乐”字贯穿始终,并巧妙地把“醉”和“乐”统一起来。作者因乐而醉,醉又增添了乐;醉是实质,乐是表象。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9 07:4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11分)
小石潭记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岁,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水尤清洌 清:_____________ (2)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
(3)俶尔远逝 俶尔:___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不是比喻句的是(    )(1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B.斗折蛇行
C.似与游者相乐D.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题3】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小题4】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作者为了突出潭水之奇,首先从水声写起,用“   ”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接着正面描写潭水“  ”,然后用“   ,  ”,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了潭水的清澈见底、清得出奇的特点。
【小题5】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第2段主要写了潭中游鱼的情趣。其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澈,且暗示了石潭之小。
B.“佁然不动”写出了鱼儿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描写了鱼儿的动态。在动静交替中,以鱼的欢乐反衬游人的愁苦。
C.选文第3段写遥望潭的水源,抓住了溪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的特点。
D.选文第4段主要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③岐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④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高兴,快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醉翁之不在酒  意:
(2)佳木而繁阴    秀:
(3)民以为忧 方:
(4)甲子又 雨: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名者谁 雨麦于岐山
B.不知人之乐 出淤泥不染
C.醉能同乐 真无马邪
D.为休息之所 不己悲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小题4】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代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小题5】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月色入
(3)余一小舟
(4)焉得有此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甲)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小题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小题5】请比较两文中划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