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觥筹交错(_______)   ②杂然而前者(________)   ③游人而禽鸟乐也(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滁州人出游、捕鱼酿酒写起,既体现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文章以“乐”字贯穿始终,并巧妙地把“醉”和“乐”统一起来。作者因乐而醉,醉又增添了乐;醉是实质,乐是表象。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9 07:4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百里(______)
(2)猛浪若(______)
(3)鸢飞天者(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作者从大处着笔,写其天空高爽明净;“天山共色”,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富春江美景就在这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
B.作者先总叙富春江的奇特秀丽,接着依次描绘水之异、山之奇;水之异在水色之清,水流之急,水势之猛;山之奇在山之势、山之声、山之色。
C.“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虫鸣禽叫,空谷传响,绵绵不绝,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写出作者陶醉于富春江美景,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对避世退隐的向往。

同类题3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保叔塔:即保俶塔,在西湖边的山上。②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③东阿王:曹植。④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拏:    (2)是金陵人,客此 客:
(3)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突兀:  (4)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余游西湖始此。
【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午 刻 入 昭 庆 茶 毕 即 棹 小 舟 入 湖 。
【小题4】(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小题5】(甲)文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采用的是近似图画中的______手法,不加渲染,用语朴素;(乙)文画线句子连用4个比喻,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
②窥谷忘
午未申三时
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B.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C.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D.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小题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甲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②乙文中“俗士”暗指________________的人。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
(2)吾在,水决不能败城
(3)太守犹不涂潦
(4)使官吏分堵以守
【小题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小题4】(甲)文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