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观日出
看日出须早起。四点钟还不到,我就起身,沿着海边的大路,向东山走去。我走得很快,不久,便爬上了山顶。
残云已经散尽了。几颗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着渐渐淡下去光辉。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
天边的朝霞由粉红渐渐变为橘红,以后又变成鲜红。而大海和天空也像起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开始时,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形的金边。这金边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猛地一跳就出了海面。于是辽阔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先写日出前( )和( )的样子,然后写了日出时( )的样子。最后,写日出后,辽阔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     ) 。
(2)连线,再把每个词所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辽阔 慢慢升起。
耀眼 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冉冉 辽远广阔。
(3)把文中描写日出时情景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4)找出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5 03:4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他在北平读的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3--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这篇文章,可分成四大段。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及其贡献是什么?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邓稼先一生工作的评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6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3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①……
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看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3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5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②……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小题1】按短文内容填空。
“我”在    那天,把学校发的三个馒头 ,母亲用事先 应付了二丫娘,使“我”
【小题2】文中两个省略号,①表示(   ),②表示(   )。
A.说话断断续续B.列举省略C.语意未尽D.行文省略
【小题3】“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从这“一星”,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我”明明没有拿回馒头,为什么娘对二丫娘说“我”拿回了馒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为什么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军 人

初春的一天,我在东单几乎是脚不沾地地被拥上了公共汽车。我刚一上车,目光便被一位靠窗坐着的军人吸引住了。他年近七旬,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帽徽领章的衬托下,他显示出了军人的威严。虽然出现在这喧闹、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他依然挺直身板坐着,两只手放在膝盖上,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风度。在他那微合的眼皮下藏着一星炭火似的光点,默默燃烧着。

车又继续行驶了。又是一站。从车门进来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车厢里立刻响起售票员清脆的声音:“哪位同志给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我本想站起来,可又觉得那站立的滋味实在难受。迟疑之间,那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扶着椅背站起身来,第一个开了口:“请到这里坐吧!”那位年轻的母亲过意不去,连声推辞:“您……这么大年纪还……我站会儿就行了!”这句话像一支利箭,刺穿了我那一瞬间的私心,使我感到羞愧。我连忙招手请她过来,可是她怀里的小孩已经扑往老军人的座位的方向了。

这情景,仿佛一道无声的命令,好几个人几乎同时站起来,态度和善亲切地要让座给那位妇女。那久已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的东西重新回到人们身上来了。

抱孩子的妇女终于在老军人让出的座位上坐下了,孩子冲着老军人说:“谢谢解放军爷爷!”甜甜的童音仿佛是一阵春风,把老人脸上庄重的神色冲淡了。

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因为他——一位老人还站着。我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更需要座位的人去歇歇脚吧!谁知,车子猛一停,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了平衡,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栽去,一脚踩在那老军人的左脚上,可是他竟然一点儿知觉也没有似的。我连忙向他道歉,他却奇怪地看着周围的人。

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出。老军人最后一个走出车门。当我在人流中往后一扭头时,看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听到吱吱的响声,原来是假肢!我心里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时,我不由得收住脚步,望着他步履艰难地走向茫茫人海。

【小题1】短文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主要人物是老军人。
【小题2】用“____”画出一处外貌描写的句子。
【小题3】“这句话像一支利箭,刺穿了我那一瞬间的私心。”句中“我那一瞬间的私心”指的是_________。
【小题4】“那久已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的东西重新回到人们身上来了。”句中“那久已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
【小题5】“一脚踩在那老军人的左脚上,可是他竟然一点儿知觉也没有似的。”这句话暗示出___________。
【小题6】短文赞扬了老军人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