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内品读。(录排时请去掉拼音)
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我找来妹妹,乘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 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 门关住。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儿地摇撼两下,只听 “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将门在里边插上,跑了。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 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 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1)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    、妹妹 和马蜂  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
(2)选文最后以自然段为什么只重点写了一只马蜂?

(3)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句话采用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4)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0 02:1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阅读
倾斜的伞
很小的时候,我十分喜欢下雨。
每逢“淅沥”声从窗外响起,外公便会来到门口,打开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向我招招手。我就一蹦蹦一跳地跑向外公,钻进伞下,挽隹外公的胳膊。于是,我们便走进了这片雨的世界中。
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头顶的天空不知何时已变成墨绿色的,绿得那样深,绿得那样扣人心弦。望望外公,外公头顶原应墨绿色的天空已经破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外公,伞歪了。”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我困惑了,“怎么搞的,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回到家里,我发现外公一边肩膀都湿透了。“外公,你肩膀都被淋湿了,快擦干呀!”“你有没有被淋着呀?”外公问。“啊!那把大伞把我整个儿都包住了。”外公开心地笑了起来。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是干的,一半是湿的。
不知从何时起,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是我为外公撑伞。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都和以前一样。“丹丹,伞歪了。”传来外公微颤的声音。我抬起头,这才发现我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我的心热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正做着与外公相同的事,这仍然是把倾斜着的伞。回到家里,我接过外公递来的毛巾,看见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
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从此,我总盼着下雨。
【小题1】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小题2】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不解——(    )    惊奇——(    )
【小题3】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写在下面。
【小题4】我为什么喜欢下雨?

同类题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妈妈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学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妈妈起早摸黑地耕地,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妈妈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妈妈一个,妹妹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妈妈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有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个。三两口下区,嘴里没有品出味来,馒头已不见。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怎么办?干脆,把妈妈的那个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妈妈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粥吗?她说过,他不喜欢麦粑呀!

……

等我回到家,呆呆地看着手中的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有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妈妈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妈妈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妈妈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的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妈妈把馒头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小题1】联系上下文揭示下列词语的意思。
苦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伎重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是以(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材料的。
【小题3】文中的“我”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请用事例简要说明。(至少三个)
(1)
(2)
(3)

同类题3

范文引路,比较写法。

大熊猫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大熊猫”,并不是我长得大,我小时候也叫“大熊猫”,因为“小熊猫”是另外一种动物。我的英文名叫Panda,你们应该认识我,但不那么深入地了解我吧,让我来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长得可奇特了,毛色黑白相间,肩膀黑黝黝的,如同披了一件黑披风。身体肥嘟嘟的,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犹如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惹人喜爱!我的耳朵圆圆的,长着黑眼圈,好像没睡醒的样子,又像戴着一副墨镜,真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博士呢!

我出生时可小了,比人的大拇指稍微大一些,还和刚出生的老鼠差不多大。我还是哺乳动物,我吃的食物非常特殊,主要有竹子、笋等。我吃东西的样子也很特别,只见我抓起一根竹子,咬断后放在嘴巴里使劲地咀嚼,直到把竹子咽进肚子里。吃完后,我还不时摸一摸肚皮呢。夜深了,我要睡觉了,我只要一躺下就能睡着。有时睡不着就摸摸肚皮,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

现在雌性大熊猫不孕率很高,大熊猫的数量不多,请人们珍惜我们吧!

【小题1】文章采用第____人称自述的形式介绍了大熊猫的________等,最后希望人们____大熊猫。语言生动,条理清楚。
【小题2】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大熊猫,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小题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课外阅读我能行。

失根的兰花

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小题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读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  )
A.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小题4】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练习。
聪明的小高斯
1785年,8岁的小高斯在德国的一所小学里念一年级。
有一天,老师给学生出一道数学题。他说:“你们算一算,1加2加3加4……一直加到100,看等于多少。”说完,他就坐在一边的椅子上,看着学生演算。不大一会儿,小高斯站了起来,手里举着小石板说:“老师,我算出来了……”没等小高斯说完,老师就不耐烦地说:“错了,重新算!”
小高斯敏捷地把算式检查了一遍,高声说:“老师,没有错!”说着走下座位,把小石板送到老师面前。
老师低头一看,只见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5050。他不禁大吃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复杂的题,一个8岁的孩子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算出了正确得数。因为就连自己也用了1个多小时,算了三遍才算对的。他甚至怀疑以前别人教小高斯算过这道题。于是,就问小高斯:
“你怎么算的?”
小高斯回答说:“我不是按照1、2、3的次序一个一个往上加的。老师,您看,一头一尾两个数的和都是一样的:1加100是101,2加99是101,3加98是101……把一前一后的数相加,一共有50个101,101乘以50,得5050。”
小高斯的回答,使老师感到震惊。因为他还是第一次知道这种算法。他惊喜地看着小高斯,好像刚刚认识这个砌砖工人的儿子。
不久,老师专门买了一本数学书送给小高斯,鼓励他继续努力,还把小高斯推荐给教育局的官员,使他得到免费受教育的待遇。后来,小高斯成为世界著名的大数学家。
1.在短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
愚蠢(   )    迟钝(   )
肯定(   )  错误(   )
2.老师为什么对小高斯的回答感到震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高斯是怎样算出得数的?用“﹏﹏”在文中划出来。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