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登山人 

三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走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他望了望那险峻的山势,摇了摇头。说:“我还是适可而止吧!”于是也退了下来。 

只有第三个人,勇敢攀登,知难而进,几次跌倒,几次爬起,不畏难,不气馁,终于攀上了峰顶。   

几天后,三个人见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  

第二个人说:“登上峰顶太费力气,还是我适可而止好。”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顶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

【小题1】解释词语。
气馁:____________________
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短文中的词语,概括三个人登山的情况。   
第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4 10:4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

孟母三迁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盂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  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盂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 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填空。  
2500年前,我国出现了一位被称为“圣人”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就是( )。本名( )。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亚圣”,他就是( )本名(  ) 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 ),第三次住在(     )。
【小题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请在括号内打“√”。 
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择邻而居 (   )    知子莫如母(   )

同类题3

开心阅读。
另一扇窗子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学生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他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意参加半晌(xiǎng  shǎng)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利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
“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走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了□玛利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么□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利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zhèn  zhèng)。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扫而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声大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括号里的正确的读音打“√”.
(3)用“___________”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4)给文章第6自然段加上标点。
(5)“孩子,你开错窗户了,”联系上下文理解玛利亚老师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