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

杨靖宇

1939年是杨靖宇领导的抗联最为艰苦的时期,部队伤亡很大。敌人纠集了很多的兵力包围抗联战士,战士们很难得到休整的机会。

特别是夜里,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冻得大树“喀吧喀吧”直响,粗大的树干(gān gàn)冻裂了缝(féng fèng)儿,人又怎么能受得了呢?可是一生火,敌人就会像一群绿头苍蝇一样扑上来。更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没法找,没法挖,战士们只好吃那难咽的树皮。连续几天,他都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饿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杨靖宇曾(zēng céng)对警卫员说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会成功的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敌人在濛江县保安村包围了杨靖宇。敌人和杨靖宇只有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敌人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敌人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颗子弹击中(zhōng zhòng)他的左腕,“啪嗒”一声,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后来,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杨靖宇将军的精神,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的错误读音。

2.在“”内加上标点符号。

3.本文第二段写了战士们遇到的两个困难: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4.“杨靖宇将军的精神”指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3 03:2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

孟母三迁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盂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  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盂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 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填空。  
2500年前,我国出现了一位被称为“圣人”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就是( )。本名( )。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亚圣”,他就是( )本名(  ) 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 ),第三次住在(     )。
【小题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请在括号内打“√”。 
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择邻而居 (   )    知子莫如母(   )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哆唆。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问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含义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禀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小题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读了本文后,请你联系一次“问”的经历,写出独特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