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戴白帽子的鸟
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被称为“动物王国”。这里的鸟类品种占全国鸟类的三分之一,其中有许多珍贵、稀有的品种。
清早,随着各种小鸟的呜叫,森林里新的一天开始了。在鸟群里,有一种头顶白色羽冠的鸟喜欢边舞蹈,边喳喳呜叫,显得特别地起劲,它们是白冠画眉。
白冠画眉是画眉的一种,在280多种画眉类鸟中,它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它头上的羽毛又多又厚,好像戴着一顶白色的大帽子,所以叫白冠画眉。它脖子和胸前的羽毛,也都是雪白的,长着红色眼圈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它的身长约30厘米,也比一般画眉略大。
大概是一代一代在森林中生活太寂寞了,所以白冠画眉见到人的时候,不但不跑,反而老远就喳喳地叫着,迎面飞过来,向人们展示它们美丽的羽毛。这样热烈的欢迎,让猎人都感到不好意思朝它们开枪哩!
白冠画眉不但喜欢人类,跟许多兽类也挺友好,善良的麂(jǐ)子和马鹿就是它们的好朋友。夜晚,麂子和马鹿常常睡在白冠画眉的附近,这样,它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睡个够。因为只要看到人,白冠画眉就叫个不停,麂子和马鹿听到警报,便飞快地向远处逃走,避免了丧生的厄运。你看,麂子和马鹿多聪明,它们给自己找到了很好的义务“哨兵”。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大概意思。
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众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炯炯有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白冠画眉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__。它名字的来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描写白冠画眉的外形时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重点抓住它__________的特点进行了描写。
(3)为什么夜晚时,麂子和马鹿在白冠画眉的附近可以放心大胆地睡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三分之一”“280多种”“30厘米”这些数字让你知道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5 06:3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阅读。
功夫在画外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不只是马画得十分出色,人物也画得十分精彩,对人物的观察细致入微,画出来的人物画惟妙惟肖,让人拍手叫绝。
李公麟曾画了一幅《贤已图》,画的是一群赌徒正在赌博的情况。《贤己图》几经转手,最后为著名诗人黄庭坚收藏。一天,黄庭坚将自己收藏《贤己图》给苏轼、秦观等人观赏。秦观对画中有些人物的神态感到不解,便问苏轼:“仁兄是书画鉴赏高手,我想请教画中站立的那人在喊什么呢?”苏轼看了一下,便不假思索地说:“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吗?那站着的是个福建人,他在喊‘六’。盆中已经有五个骰子,站立的那人再喊出一个‘六’不就是‘满堂红’吗?”
“凭什么你说站着那个是福建人呢?”秦观满腹疑惑地问。
“其他地方的人喊‘六’都是合嘴的,只有福建人喊‘六’是张开嘴的,所以我判断他是福建人。”苏轼细心地解释说。黄庭坚、秦观听了苏轼的分析佩服得五体投地,对李公麟的画作更是推崇备至。
陆游曾说过自己写诗的感受:功夫在诗外。正是由于李公麟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观察得那么仔细,在画外做足了功课,才在画中把人物形象表现得那么准确,难怪后人称李公麟的画作是“天下绝艺”,这恐怕是李公麟功夫在画外使然吧。
【小题1】李公麟________和________都画得很出色,对人物观察________,画出来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贤已图》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苏轼为什么说站着那个是福建人?为什么又说那个人在喊“六”呢?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后人称李公麟的画作是“天下绝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功夫在画外”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包公审驴

一天,刘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刘五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他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刘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刘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刘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刘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运用了(______)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填序号)
①语言描写 ②环境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神态描写 ⑤外貌描写
【小题2】包公“审驴”的做法是:关驴→(________)→(________),从他的做法中,我们了解到包公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小题3】包公为什么下令“现在把它(瘦驴)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计谋,你是怎样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