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1)本文是按    (事情的内在联系 时间顺序)记叙的。
(2).(多选)本文告诉我们( )
A.要勤劳,不能不劳而获
B.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C.不能对孩子失望和不信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5 01:0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养花

老舍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会忽然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绝不是坏事。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有改动)

【小题1】作者选择的材料是(  )
A.养花B.种花
【小题2】把文中能概括养花的乐趣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小题3】文章的(  )自然段比较具体地写出了养花的乐趣。
A.第二、三、四、五
B.第三、四、五、六
【小题4】作者列举了多个事例来具体写养花的乐趣,请概括这些事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用脑想,用心记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元,他看书看得(持 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废)了许多时间和(精 经)力,可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十分苦(脑 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读上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元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陈正元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有几个重点,而且留心把重点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位有学识的人。

【小题1】用“\”划去第1自然段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小题2】根据所给关联词,将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 
陈正之读书只图快。    陈正之读书没留下什么印象。   
(A)用关联词“因为……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陈正之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多看了一眼
我年轻时自(以 已)为了不起。那时候我打算写一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去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当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错,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到处是荒凉破落的庄园,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惰混日子的味也找到了——一个满脸乱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当我(绕 饶 挠)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的椅子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予变成一个百折不(绕 饶 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 已)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才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或作结论了。多亏那天我多看了一眼。
1.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富有——( )    勤劳——( )    慎重——( )
3.文中写作者看了老人“两眼”,分别看到了什么?请用“ ”划出这两个句子。
4.填空。
“多看了一眼”不仅让“我”看清楚老人是一位__________,感到他是_________________,而且使“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