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核舟记》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地描写,显得非常生动逼真。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二人,一人悠闲、粗犷,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氛围,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作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出它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2 11:4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中国石拱桥

(节选)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鹜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小题1】去掉加横线的词语对句子的含义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B.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C.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D.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小题2】文中三处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②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③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A.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B.引用、列数字、作比较
C.打比方、举例子、引用.D.列数字、打比方、引用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赵州桥的结构巧,主要体现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行文结构。
C.赵州桥虽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艺术价值却很低。
D.这篇文章,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准确、周密、严谨。

同类题2

阅读《文房四宝》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所用,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南宋初年,陆游甚至还把“文房四宝”叫作“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文房四宝”品类繁多,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

②毛笔,据说是秦朝大将蒙恬创制的。实际上,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几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宝,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这是汉文帝时的产物。毛笔的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健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产地,唐宋时期,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笔,为无上佳品,“千金求买市中无”。明清以后,为浙江湖州所产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墨的出现很早,《述在书法纂》上说: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荆州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砚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河北易州的墨就很有名,又以奚氏出品为最佳。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徽州,改进了先前的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徽墨的特点是:“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施以五彩,精美异常。

④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麻制的纸。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晋安帝时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

⑤砚,西汉时即已使用。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端溪,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观与微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取河泥,反复淘洗、过滤,烧制成砚。

⑥文房四宝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品。

(选自《中国文房四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结构形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总一分一总B.总一分C.递进式D.连贯式
【小题2】下列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打比方B.分类别C.下定义D.引资料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宣州所产“紫毫笔”唐宋时期千金难求,“湖笔”成为文房四宝名品则是在明清之后。
B.避乱徽州的奚超父子改进了制墨方法,制成徽墨,使之“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C.宣纸“滑如春冰密如茧”,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
D.歙砚与徽墨同产一地,歙砚细润如玉,扪之若婴儿之肌肤,被誉为“群砚之首”。

同类题3

阅读《蝉的卵》,完成下列题目。

①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②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③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④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⑤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⑥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⑦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⑧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⑨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⑩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⑾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⑿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⒀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⒁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⒂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小题1】从全文来看,蝉从产卵到成虫,其生长要经历哪些过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说明文的语言特征来分,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请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题4】选文最后一段说:“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这就是蝉的生活”,而前一段则说:“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既然是个“秘密”,作者又为什么说是“苦工”,这样说,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5】名著链接:
选文出自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作家)的《昆虫记》。作者根据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______________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做巢穴的盖子……难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这位作家称为“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拦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小题1】语段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几乎与河面平行”的“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选自《中国石拱桥》)

乙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

【小题1】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
【小题2】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小题4】乙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卢沟晓月”的哪些特点?
【小题5】甲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