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木兰当织  _______________    ⑵愿为鞍马   _______________
辞爷娘去  _______________    ⑷气传金柝   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小题3】用课文原句填空
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⑵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9 01:4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判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焉(______)   (2)小信未(______)   (3)遂齐师(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详写了曹刿战前论得“民心”之重要,战时注意蓄士气、断战机以及战后论取胜之道。
B.文章描写曹刿的“请见”“问战”“请从”等简短言行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精明干练。
C.文章以曹刿与“乡人”作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保卫国家的政治热忱。
D.文章批判了鲁庄公资质平庸,政治见识鄙陋,军事才能欠缺,可谓完全持讽刺的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抵得上)。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当将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全)更(改)约束(规定),易置(撤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公将鼓之。( ) (2)既克,公问其故。( )
(3)以天下莫能当。( )   (4)秦悉坑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3.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请写在下面。
4.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曩:以往、过去。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山北之塞______ 
(2)杂然相______
(3)山余亦未登 ______
(4)吾远游冀﹑雍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B.惧其不也/至半山矣
C.面山居/至泰阴D.河曲智叟笑而止曰/乙翁欲扶
【小题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小题5】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注)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