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年数岁,中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家人皆异之。
元嘉末,为国子生,再迁湘东王国常侍,转浔阳王府墨曹参军。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番国旧恩,意遇甚厚。帝性猜忌,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愿又曰:“尧以此教丹朱[注],非人主所宜好也。”虽数忤旨,而蒙赏赐,犹异余人。迁兼中书郎。
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生产。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在郡立学堂教授。郡旧出蚺蛇,胆可为药。有饷愿蛇者,愿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归,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澈无隐蔽。后琅王牙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尝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而去。(《南齐书·虞愿传》节选)
[注]丹朱:尧的儿子。尧认为他不肖,不足以授天下。
【小题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议共欺为第三品物议:众人的评论。
B.抗每饶借之饶借:谦让。
C.虽数忤旨,而蒙赏赐忤旨:建背皇帝的旨音。
D.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将还:将要送还。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蒙赏赐,犹异余人 ②不敢言敢怒
B.①袁粲在坐,之失色 ②且之奈何?
C.①清廉太守得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①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儿妇 ②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小题3】(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虞愿“为人耿介”和“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A.①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 ②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
B.①愿徐去无异容 ②愿更令远,乃不复归
C.①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 ②愿往观视,清澈无隐蔽
D.①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 ②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明帝为湘东王时,虞愿任湘东王国常侍。明帝即位后,虞愿因与他有旧恩,因而受到重用。尽管皇帝生性猜疑,仍让虞愿负责灾异预报。
B.虞愿虽因私人关系而得到皇帝的信用,但却敢于犯颜直谏。皇帝耗巨资建造寺院,他认为劳民伤财,罪孽比佛塔还高;皇帝爱好围棋他也当面指责。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C.虞愿在晋平郡任太守时敢于为民做主,并且仁爱廉洁,深受同僚和百姓的称道;但作者同时也指出他不关心郡内的农业生产。
D.虞愿除了勤于吏治外,对儒学也很有研究,并且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皇帝也因此很器重他。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
(2)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3)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2-27 10:3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
卢蒲江席上,时有新第宗室①
宋代 刘过
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有汝阳璡者②,唱名殿陛③,玉川公子④,开宴尊罍。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如何好,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
未尝戚戚于怀。问自古英雄安在哉。任钱塘江上,潮生潮落,姑苏台畔,花谢花开。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谁羡汝,拥三千珠履⑤,十二金钗。
【注】①一本题作“卢菊涧座上。时座中有新第宗室”。“菊涧”是主人之号。刘过南宋文学家。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又屡试不第;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②汝阳璡者:唐玄宗李隆基之侄李璡封汝阳郡王,借指新第宗室。③唱名殿陛:指殿试录取后宣布名次。④玉川公子:唐诗人卢仝号玉川子,借指宴会主人卢蒲江。⑤三千珠履:指门下多宾客。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三句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匡济天下的奇志,极写前来应试时意气之豪迈,落笔便有非凡气象。
B.“有汝阳”四句收敛前情,点明题事。及第者与落第者同一宴席,咫尺荣枯,悲欢异趣,心情自难平静。
C.“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写出诗人落第后万念俱灰、借酒浇愁的无奈。
D.“未尝戚戚于怀”极见诗人平生光明磊落,不因穷达而异其忧乐的宽广胸怀。
E. 创作这首词时作者心情极其痛苦,但词的格调却异常高昂,表现得大气磅礴,不但不见穷愁潦倒之态,反倒对“新第宗室”的及第表达由衷的祝贺。
【小题2】这首词全篇都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丰富,语言风格多变,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②《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③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

④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⑤“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⑥“没有什么用。”

⑦“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⑧“没有什么意思。”

⑨“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⑩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10)“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11)“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12)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13)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委婉了一点,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14)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15)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呐喊》这本小说集的一项是
A.《药》B.《孔乙己》C.《祝福》D.《故乡》
【小题2】第⑭段有一个错别字,指出并改正,之后注音。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小题4】第⑪段“铁屋子”比喻 ,这段文字揭示了    
【小题5】概括鲁迅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 又与业别,执手曰:“令 我 出 都【注】 君 便 失 援 恐 君 在 后 不 自 保 全 唯 正 与 真 愿 君 自 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节选自《北齐书·循使传》)
注: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小题1】对文段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王韶定州    拜:授予官职
B.典签 除:革除官职
C.同心戮力,庶有乎  济:成功 
D.以病卒    寻:不久
【小题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孟业唯一的马死后,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那些名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为政以宽和仁厚而著称。
【小题3】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2)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小题4】“/”为文段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令 我 出 都 君 便 失 援 恐 君 在 后 不 自 保 全 唯 正 与 真 愿 君 自 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