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②《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③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

④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⑤“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⑥“没有什么用。”

⑦“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⑧“没有什么意思。”

⑨“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⑩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10)“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11)“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12)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13)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委婉了一点,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14)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15)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呐喊》这本小说集的一项是
A.《药》B.《孔乙己》C.《祝福》D.《故乡》
【小题2】第⑭段有一个错别字,指出并改正,之后注音。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小题4】第⑪段“铁屋子”比喻 ,这段文字揭示了    
【小题5】概括鲁迅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0 08:4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
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选自《祝福》,有删节)
【小题1】【小题2】对于祥林嫂的死,她周围的人各有怎样的表现?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题4】祥林嫂与《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有哪些相似的命运遭遇?请探究鲁迅塑造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用意。

同类题4

读下边的文章,完成小题。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小题1】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2】加点句子中的“悲愤”能否改为“悲哀”,为什么?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悲愤心情的是哪一联?
【小题3】第二节引用向秀的《思旧赋》,目的是什么?作者说“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懂得了什么?
【小题4】“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5】节选部分是全文的结尾部分,这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类题5

文学作品阅读

风波

鲁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它通黄的光线了。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

这村庄的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七斤嫂子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地说:“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

七斤嫂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不捏锄头柄了;他帮人撑着航船,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地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地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竭力赔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嫂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伊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这囚徒自(zuò)    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

村人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这时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便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说:“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撑航船进城,傍晚拿着一个饭碗回村,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九斤老太很不高兴地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我活了七十九岁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六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  

 一九二〇年十月

(有删改)

(注)张大帅:指北洋军阀张勋。清朝灭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部下剪辫子,并于1917年率领他的“辫子军”进入北京,拥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小题1】下列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字形以及对句中加点字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囚徒自(zuò)  自受,带了我们又怎么说呢?
②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样,……
A.横线上应填“做”;“累”读作“lèi”,意思是“使疲劳”;“模”读作“mú”。
B.横线上应填“作”;“累”读作“lèi”,意思是“使疲劳”;“模”读作“mó”。
C.横线上应填“作”;“累”读作“lěi”,意思是“牵连”;“模”读作“mú”。
D.横线上应填“做”;“累”读作“lěi”,意思是“牵连”;“模”读作“mó”。
【小题2】小说中写到了“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请完成下面与“三国”有关的题目。
《三国志》为“二十四史”之一;而《三国演义》则为长篇章回小说,其作者是__。赵七爷所熟悉的“五虎将”除了黄忠、马超、张飞外,还有“大意失荆州”的__和引发“刘备摔阿斗”的__。
【小题3】下列有关赵七爷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七爷在革命后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表现了他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B.当七斤等与他有仇的人遭遇灾祸时,赵七爷便幸灾乐祸,穿上长衫以示庆贺,可见他心胸狭隘,报复心强。
C.赵七爷说北洋军阀张勋是张翼德的后代,还有一支丈八蛇矛,可见这位“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其实也是愚昧无知的。
D.赵七爷又将辫子盘在顶上,这说明他明白皇帝不可能再坐龙庭,因此也和村人一样尊敬七斤,开始安心过不要辫子的新生活。
【小题4】七斤的辫子是怎样剪掉的?周围人对此有什么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小题5】文中写到的金圣叹对《三国志》的“批评”,指的是“批注”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即用简洁而中肯的语言在文中空白处写上点评或注解的内容,表达自己阅读时的体会和思考。有人对《风波》文末的画线句子,批注道:“变了,又不变。”请你谈谈如此批注在文中的依据。
【小题6】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是批判民众的极度愚昧与落后,还有人认为是批判守旧复古的思想。你更认可哪一个?请结合本文,并联系你读过的鲁迅其他作品,对你认可的主旨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