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根据下列语句,完成下面题目。
孙中山知道不能从正门进城,便决定走旁门,护卫在前开路,围观的群众让出一条道来,他们才绕道回到总统府。南门城楼上的。守城官员,只见大总统出了城去,却没见他归来,急忙分头寻问。当问到总统府号房(传达室)时,才知道总统早已回府了。
文中两个“才”字用得巧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2-12-18 04:1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很早就有为死者驱祟辟邪的风俗。镇墓兽的出现好这种风俗的体现。在幽冥之都对死者威胁最大的是罔象。《风俗通》载,罔象喜食死人肝脑,人莫能禁。为对付罔象,古人先以刍灵,《礼记·檀弓》载,当时人死后,人们“束矛为人马,谓之刍灵,神之类。”除草扎刍灵之外,送葬必不可少的是“方相”,“相”在商周,当为政官或祭祀之官。郑玄注《周礼》:“方相黄金四目,形状极可畏怖,傩时用以驱疫鬼,此又用以驱土怪也。”傩者,面具也。驱鬼,必带面具,而面具之形甚多,据《后汉书·礼仪志》谓,共计“十二兽,有衣、毛、角”之形。墓内所放置的镇墓兽当最早源于方相驱鬼习俗。
方相氏驱鬼习俗虽最早在秦汉已盛行,但秦汉时期墓内林林总总的辟邪之物却很难和方相氏联系在一起。其一为独角兽。秦汉墓内还置似狮子样的镇墓物,三国魏孟康注《汉书》:“桃拔又叫符拔,似鹿长尾,一角的叫天鹿,两角的叫辟邪。”辟邪为故印度梵文的音译,意为大狮子;天鹿据春秋文献载当时有一种鹿,身体随季节变色(或许是梅花鹿),很有神异,称天鹿,看来所谓天鹿、辟邪应为结合狮、鹿的特点而成的神鹿,墓内似狮的镇墓物当为辟邪天鹿无疑。
唐代将镇墓辟邪之风发展到极致。地上植柏,放石狮、石人等;地下置镇墓兽、天王俑、武士俑、十二生肖俑,即(唐会要)所称“四神十二时”(所谓“四神”,指两件镇墓兽和两件武士俑或天王俑),以上构成了立体式的防护网。这种被考古界习惯而笼统地称之为 “镇墓兽”的辟邪物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墓内,但唐代形成定制,一般一墓内两个,一为人面,一为兽面,个别墓内也有双头镇墓兽。
《后汉书·礼仪志》刘向注引《山海经》佚文:“东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树,蟠居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毒,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于是黄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梗于门户之上,画郁垒、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文中郁垒即禺垒,亦即偶垒,即今之所谓傀儡,乃古代用以逐鬼的面具大头人也,也即方相氏。唐墓中兽面镇墓兽形状各异,正合方相氏千形百态,当是模拟方相氏的原型而成。
人面镇墓有人认为是山神形象,《山海经》载:“无虞山至南禺山有十四山神,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山海经·中山经》载首山至丙山,其九山之神。“皆龙身而人面”。可我们看到的人面镇墓兽虽神态各异,但均为人面兽身,没有一个似龙身。《山海经》中记述有许多人面兽身的怪兽,亦为虎身人面,由此可见,人面镇墓兽其实应是虎神。
【小题1】下列关于“方相”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在商周时代当为政官或祭祀官,而方相氏的职责是驱鬼怪,其黄金四目,面目可憎,性向恐怖。
B.墓内所放置的镇墓兽应当最早源于方相驱鬼习俗,而方相氏驱鬼习俗最早在秦汉时期已经盛行。
C.秦汉墓葬有独角兽和辟邪等物,但他们都与方相氏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因为当时镇墓辟邪之风还未发展到极致。
D.方相氏形象凶恶可怕,能驱鬼怪,到了唐朝,墓中兽面镇墓兽当是模拟方相氏的原型,形状各异,林林总总。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幽冥之都,对死者最大的威胁时罔象,为了对付罔象,人们草扎刍灵,除此,送葬时还会以方相氏驱祟辟邪。
B.被考古界习惯上称为“镇墓兽”的辟邪物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墓内,到了唐代形成定制,一般一墓内两个,分为人面和兽面。
C.镇墓物中有挑拔或符拔的,似鹿而尾长,春秋文献记载当时一种动物很神异,一角的叫天鹿,两角的叫辟邪。
D.唐代墓葬辟邪之分盛行,地上有柏树、石狮、石人等守护,墓内更有镇墓兽、天王俑等辟邪之物,不一而足。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神十二时”中的“四神”指两件镇墓兽和两件武士俑或天王俑,他们共同构成了唐代墓葬立体式的防护网。
B.黄帝取法《山海经》神话,在门户之上桃木刻制的木偶,画郁垒、苇索与虎以御凶鬼,神话色彩浓厚。
C.有人认为人面镇墓兽是山神形象,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但事实表明,这个说法欠缺足够的说服力。
D.无论是方相,还是镇墓兽,都是古代驱祟辟邪的习俗,都能体现人们对于平静祥和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野店
李广田
①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②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对联会发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们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了每个客人这样说。
③在这样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伙伴谈天儿。“四海之内皆兄弟呀。”你会听到这样有人大声笑着,喊,“啊,你不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了。”常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也许还有一个老学究先生,现在却做着走方郎中了,这些人,都会偶然地成为一家了。他们总能说慷慨义气话,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有神的意思,说不定是为了将来的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而才有了这样一夕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烘火而话家常了。
④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谓报纸新闻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地方并非完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相遇,一到了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听见所闻的一切。某个村子里出了什么人命盗案,或是某个县城里正在哄传着一个什么阴谋的谣言,以及各地的货物行情等,他们都很熟悉。这类新闻,一经在小店里谈论之后,一到天明,也就会传遍了全村,也许又有许多街头人在那里议论纷纭,借题发挥起来呢。说是新闻,其实也并不完全新,也许已经是多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少次,忘了,又提起来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演了。有的人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阵南腔北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一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像讲《封神演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人早已去了,有些人也已经打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很密切。譬如有两个比较年轻的人,这时候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告诉,说是因为在故乡曾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过,他逃出来了,逃了这么远,几百里,几千里还不知道,而且也逃出了这许多年了。
⑤“我呢……”另一个也许说,“——我是为了要追寻一个潜逃的老婆,为了她,我便做了这小小生意了。”他们也许会谈了很久,谈了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窗上发白,街上已经有人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很远,已经又要到赶路的时候了。
⑥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客人打招呼,问每个客人:盘费可还足吗?不曾丢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自拾起了各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准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真投心呢!”
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就如古人所歌咏的:
君乘车,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1),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这样的歌子,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吧。
注:(1)担簦:背负着雨伞,引申为徒步跋涉。
【小题1】(小题1)概括野店主人的性格特点。
【小题2】(小题2)分析第二段作用。
【小题3】(小题3)赏析第三段的写作特色。
【小题4】(小题4)“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联系上下文,试分析“惘然之情”产生的原因。
【小题5】(小题5)探究文章末尾作者引用古人歌词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