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授太常寺奉礼郎。升直史馆,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诰。判国子监。权知开封府。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注]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辞连宰相吕夷简等,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岛,绌罚者十余人。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徙权三司使,复转运使考课格,分别殿最。

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钱塘湖溉民田数十顷,钱氏置撩清军,以疏淤填之患。既纳国后不复治,封土堙塞,为豪族僧坊所占冒,湖水益狭。戬发属县丁夫数万辟之,民赖其利。事闻,诏本郡岁治如戬法。

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建言:“凡军行所须,愿下有司相缓急,析为三等,非急罢去。”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往往破家不能偿,戬奏岁减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以劝民积粟。

迁尚书礼部待郎。行边至镇戎军,元昊拥兵近塞。会暮尘起,有报敌骑至者,戬曰:“此必三川将按边回,非敌骑也。”已而果然。及疆事少宁,诏还,知永兴军。

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线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谥文肃。

(选自《宋史·郑戬传》,有删改)

[注]赇:贿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居注,是由史官撰写的关于皇帝的日常言行与生活的记录,作为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B.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类似现代的大学。
C.考课,朝廷依照法规,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官吏进行考核,依其表现,予以升职、赏赐。
D.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考试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戬不畏权贵,严厉治贪。有小吏非法谋利,他穷追猛打,从宰相的儿子入手,牵出一大批人,最后包括宰相在内的很多人遭到惩处。
B.郑戬治理水利,造福百姓。钱塘湖水利一度荒废,他征调人去整治,给百姓带来好处,皇帝下令州里每年按郑戬的办法治理钱塘湖。
C.郑戬判断力强,颇有主见。他边境巡视时,有人报告敌人来了,他认为是自己人,后来证明他是对的;他对契丹与元昊交战淡定处之。
D.郑戬精明干练,为政务实。他建言有关部门分清事情的缓急,不急的应取消;下面给京城运木材给人们带来困苦,他请求予以缓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
(2)戬发属县丁夫数万辟之,民赖其利。事闻,诏本郡岁治如戬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6:07: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父守遇,郑州防御判官。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为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及维翰出镇相州,历泰宁、晋昌二节度,皆请质为从事。维翰再相,质迁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岁余,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世宗初征淮南,驻寿、濠,锐意攻取,且议行幸扬州。质以师老,与王溥泣谏乃止。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质趋前曰:“仪近臣也,过小不当诛。”因免冠叩头泣下,曰:“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致近臣于死地耶?愿宽仪罪。”世宗意遂解,复坐,即遣赦仪。世宗不豫,入受顾命。恭帝嗣位,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载,自陈桥还府署。时质方就食阁中,太祖入,率王溥、魏仁浦就府谒见。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与浦等降阶受命。宋初,加兼侍中,罢参知枢密。乾德初,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不允。二年正月,罢为太子太傅。九月,卒,年五十四。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皆与凝同云。质性卞急,好面折人。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太宗亦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赞曰:质以儒者晓畅军事,及其为相,廉慎守法。质临终,戒其后勿请谥立碑,自悔深矣。太宗评质惜其欠世宗一死。呜呼,《春秋》之法责备贤者,质可得免乎!
(摘编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B.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C.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D.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它是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会试者。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殿试覆核和决定名次,其中殿试的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探花、榜眼,称“进士及第”。
C.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同平章事、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范质曾任后周的宰相。
D.不豫:对君王生病的讳称。古代天子、诸侯、士和普通百姓生病都有不同的讳称,如普通人生病多用“违和”等说法,这是古人“别尊卑,异死生”观念的体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质身负才华,受人赏识。后唐宰相桑维翰因其文章极为器重,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后又历任泰宁节度使、晋昌节度使。
B.范质谨慎小心,处事稳重。在契丹侵边时,少帝让他召集各位学士来起草诏令,范质担心泄露机密,独自起草。
C.范质虑事周详,敢于进谏。世宗征伐淮南时,锐意攻取,准备进攻扬州,范质认为军队疲惫,不宜作战,于是和王溥哭着进谏。
D.范质廉洁耿介,白璧微瑕。他从不接受各方馈赠,家里生活简朴,没有多余的财产,编者对其大为称赞,但也惋惜他未能为世宗守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
(2)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公绰字仲裕,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天圣中,为馆阁对读。召试,直集贤院,辞,改校理,迁太子中允。夷简罢相,复为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出知郑州。尝问民疾苦,父老曰:“官籍民产,第赋役重轻,至不敢多畜牛,田畴久芜秽。”公绰为奏之,自是牛不入籍。还判吏部南曹,累迁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或请复太医局,及请设令、丞、府史如天官医师。钧容直假太常旌纛,为优人戏,公绰执不可,遂罢之。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因言:“京师卫兵百万,不痛惩之,则众心摇。”遂斩庆以徇。迁史馆修撰。

时夷简虽谢事,犹领国史,公绰辞修撰。夷简,还兵部员外郎,复为修撰。除,复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公绰以郊庙祭器未完,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故事,荐新诸物,礼官议定乃荐,或后时陈败。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

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改枢密直学士。安远砦诸羌来献地,公绰顾其属曰:“天下之大,岂利区落尺寸地以为广邪?”之。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祀明堂,迁刑部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岁余,愿罢府事,进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刑院兼判太常寺。

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庞籍外属道士赵清贶受赂,杖脊道死。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左迁龙图阁学士、知徐州。方杖清贶时,实非公绰所临。顷之,公绰亦自辨,复侍读学士,徙河阳,留侍经筵。时久不雨,帝顾问:“何以致雨?”曰:“狱久不决,即有冤者,故多旱。”帝亲虑囚,已而大雨。迁右司郎中,未拜,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B.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C.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D.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也称为奏荫、恩荫、资荫、奏补、任子等,指在古代因先世荫庇而补为官职。
B.文中的“吏部”,指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文中的“薨”指死亡。古代称皇帝、诸侯以及有爵位的大官死亡都会用“薨”表示。
D.文中的“服”是指一种丧服制度。中国古代可通过丧服等级表明亲属亲疏远近关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绰关心百姓疾苦。当百姓们认为官府依据财产的多少来评定赋役重轻都不敢养牛时,他把这种情况上奏,使得朝廷改变了政策。
B.公绰有很强的原则性。有人请求设立太医局,让仪仗乐队借太常旌旗,提供给优人来演戏,他坚决反对,最终导致这项提议废止。
C.公绰非常讲究礼制。他发现祭器不完备,制度多违礼法,时鲜食品又失时损坏,于是请求重新制造全部祭器,并将物品与祭品编成图册。
D.公绰有谦逊精神。他认为自己担任了过多的官职,于是在升任刑部郎中,召见龙图阁学士之后,就请求辞去右司郎中等一系列的府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
(2)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左迁龙图阁学士、知徐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惇,字子厚,豪俊,博学善属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神彩不动,轼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笑。
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为服所白。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坐二罪,罢知蔡州,又历陈、定二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丰稷奏曰:“官府肇新而惇首用,非稽古建官意。”稷坐左迁。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不报。
初,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开熙、河,谋灵、夏,师行十余年不息。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惇以为蹙国弃地,罪其帅臣,遂用浅攻挠耕之说,肆开边隙,绝夏人岁赐,进筑汝遮等城,陕西诸道兴役五十余所,败军覆将,复弃青唐,死伤不可计。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议,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优立赏逻,告讦之风浸盛。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用刑愈峻,然不能遏也。
为山陵使,灵举陷泽中,逾宿而行。言者劾其不恭,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右正言任伯雨论其欲追废宣仁后,又贬雷州司户参军。初,苏辙谪雷州,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僦券甚明,乃已。至是,惇问舍于是民,民曰:“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徙睦州,卒。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铨仕州县,讫无显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  揖:作揖,拱手相请
B.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    判:判定,判别
C.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   僦:租赁
D.惇敏识加人数等  加:超出,超过
【小题2】下列各项中关于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B.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C.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D.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小题3】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惇才能出众,行事激进。章惇势大才高,学问广博精深,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因耻于排名在他的侄子章衡之下,扔掉敕诰离开京城。
B.章惇行事果决,深得信任。元丰五年,朝廷诏章惇入朝,委以重任。官员丰稷、赵彦若先后上疏反对,前者受到了降职处分,后者受到了朝廷的叱责。
C.章惇凶残跋扈,独断专行。章惇力主对西夏用兵,制造边境矛盾,在多处发动战争,军队战败,国土沦丧,致使民怨沸腾。
D.章惇执拗偏狭,不近人情。章惇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对自己旧时朋友的兄弟痛加打击,即使是他的儿子们他也不愿私受官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为服所白。
(2)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议,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纯仁敬谢。后哲宗亲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毎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欻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送者王回等。

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徳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B.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C.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D.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汉魏以后为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B.擢,是提拔之意;超擢,是指破格提拔。古代表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升、拔、陟、仕进、仕宦、晋等。
C.教授,是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也可以对私塾老师的敬称,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在本文中是指前者。
D.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
B.邹浩擅长谋划,讲究善始善终。陕西守边有功,朝廷内外祝贺,邹浩则认为上战杀敌决定胜负和保持胜利都是不容易的,应该敕告将帅,不能因为屡次的胜利而麻痹轻敌。
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前去探望友人邹浩。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D.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诤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
(2)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徒家洛阳.汉乾祜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领勤州刺史。亲征淮南,舒州坚璧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①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②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日:“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日:“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日:“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

注 ①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B.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C.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D.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审琦禀性纯谨,深受宠信。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作战受伤,皇上亲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B.王审琦善射,但不喜饮。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C.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D.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乾祜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
(2)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