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理解关键语句,概述其作用。
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瘦。其骈死,者皆轻系及幸连佐证法所不及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7 11:0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简注)

①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被尊称为“仲父”。②游:交游,来往。③小白:即齐桓公。齐襄公弟。④管仲囚焉:齐襄公被杀后,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管仲曾射中小白带钩,小白立为桓公后,管仲被从鲁国押解到齐国。⑤合:会盟。⑥匡:匡正,扶正。⑦贾:做买卖。⑧多:推重,赞美。

(阅读指要)
选文第一段总写鲍叔推举管仲,使之辅佐桓公成就霸业;第二段用管仲的话来赞美鲍叔的“知人”,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语气,突出了鲍叔知人之深;第三段赞美鲍叔能举荐人才又能“以身下之”的美德。本文记述管仲的政治才能,又多处赞美鲍叔所用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鲍叔遂管仲(____________)(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管仲家贫,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从无怨言。
B.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称霸天下
C.管仲多次被国君驱逐,但鲍叔从不怀疑管仲的才华,而是认为他没有遇上好时机。
D.天下人赞美鲍叔,是因为鲍叔能够了解、识别并举荐人才
【小题3】“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呼应第一段中的“_________”。
【小题4】从第二段管仲的话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同类题3

自幼施教

颜之推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㖷,师保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简注)①颜之推(531—590),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饱经沧桑,勤于思考,对人生的思索较深刻,也特别重视家风的训导。他的代表作《颜氏家训》20篇,体制宏大,内容赡博,是隋代之前教子学的集大成著作,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前人有所谓“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评论,并誉之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颜之推的孙子、唐代著名古籍整理家颜师古,颜之推的五世孙、颜体书法创始人颜真卿和著名的颜杲卿,都得益于《颜氏家训》。②上智:原指上等人聪明,这里指天资聪颖者。下句的“下愚”,原指下等人愚蠢,文中指天性愚笨者。③中庸:中等平常的人。④咳㖷(hái tí):二三岁婴儿的笑声,这里解作“孩提”,即幼儿。⑤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子弟职务的官吏。这里指老师。⑥固:本来。⑦导习:训导教育。⑧尔:如此,这样。⑨婴稚:即婴儿。⑩止:制止。⑪畏慎:敬畏父母,小心谨慎。⑫然:这样。运为:“运”通“云”,即言语。运为,言行。⑭恣:放任,放纵。⑮翻:翻过来,即“反而”,下文“反”同义。⑯识知:懂事。⑰习:习性,成习惯了。⑱隆:盛。⑲逮:等到。⑳败德:道德败坏。㉑初来:刚娶进门。 ㉒诚哉斯语:主谓倒装句。斯,这;诚,确实。
(阅读指要)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教儿婴孩”,“习惯如自然”,勤于督训,导习而成。作者在阐述道理过程中善于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展开论述,既有从正面阐明该如何施教的,也有从反面指出不该放任的,使人从而反思、借鉴。

(阅读训练)
【小题1】本文重点训示的是:____________。文章强调了:___________的重要性。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要自幼施教的一组是(   )。
①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②生子咳㖷,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③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④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⑤比及数岁,可省笞罚。⑥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作者在阐述父母教育的作用时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告诫人们:父母对子女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父母的必须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小题4】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小题5】(1)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2)简答题: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高鲁王,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避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如为了避汉武帝的讳,称秀才为“茂才”。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D.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外。

③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④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释:①韦中丞出任永州刺史,到任月余即营造新堂。落成时设宴招待官绅。时柳宗元任永州司马。韦素知柳善文,便请他为新堂作记。②蠲之浏如:蠲通涓,清洁,谓洁其浊水,使之清澈。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③酾:疏导。④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⑤择:应作“释”,舍弃。⑥屋漏:室内西北角地方。
【小题1】本文为作者为韦使君“新堂”所作之“记”,却以议论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③段中“见公之作,知公之志”的“志”可以简要概括为□□□□方面(四字以内)
【小题3】以下两小题,任选其一,答题时标明序号
(1)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直线句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②段画波浪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文末的“二千石”本指刺史的薪俸,后用以代称刺史一级的官吏,文中指“继公之理者”。
B.文末打破了一般“记”文仅标明作记日期及作者姓名的常例,使结尾显得感慨良深,耐人寻味。
C.本文立意新颖独特,没有局限于记述新堂的题面,而是即小见大,化无为有,以新堂为媒介,借事明道,托物言理。
D.本文在布局章法和语言方面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采用夹叙夹议的布局章法,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合起来,做到景、事、情、理的和谐统一;语言上都具有“赋”体语言铺陈的特色,文气奔放,富于回旋的节奏。
【小题5】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记”?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