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理解关键语句,概述其作用。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部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7 11:0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7、8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词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1)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益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2)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入邑库。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躐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3)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翼:    ②诸: ③疏:
④舞:    ⑤奇: ⑥俾:
⑦赉:    ⑧裘马: ⑨贴:
⑩跬步: ⑪以: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促织善斗的才能,成名因得厚赏而成巨富。
B.成子自杀后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
C.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小说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
【小题4】小说虚构“魂化促织”的情节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中)

贾谊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威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选自《秦始皇本纪第六》,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裋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中的“收帑”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入官府做奴婢。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而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意。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2)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
(3)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崔伯谦士逊,贫居养母。齐神武召补相府兼功曹,称之曰:”崔伯谦清直奉公,真良佐也。”转七兵、殿中、左户三曹郎中。弟仲让为北豫州司马,与高慎同叛。坐免官。后历瀛州别驾、京畿司马。文襄将之晋阳,劳之曰:“卿聘足瀛部,已著康歌。督府务总,是用相授。”临别,又马上执手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卿宜深体此情。”族弟暹当时宠要,伯谦与之旧寮同门,非吉凶未尝造请。以雅道自居。天保初,除济北太守,恩信大行,富者禁其奢侈,贫者劝课周给。县公田多沃壤,伯谦咸易之以给人。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肚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诵人为歌曰:“崔府君,能临政。退田易鞭布威德,人无争。”客曰:”既称恩化,何因复威?”对曰:“长吏惮其威严,人庶蒙其恩惠,故兼言之。”以相府旧察,例有加授,征赴邺。百姓号泣遮道,数日不得前。以弟仲让在关中,不复居内任,除南钜鹿太守。下车导以礼让,豪族皆改心整肃。事无巨细,必自亲览。在县有贫弱未理者,皆回“我自告白须公,不虑不决”。在郡七年,狱无停囚。每有大使巡察,恒处上第。征拜银青光禄大夫。伯谦少时读经、史,晚年好《老》《庄》。容止俨然无愠色,清言不及俗事,士大夫以为仪表。卒,南充州刺史,谥曰懿。伯谦弟仲让,仕西魏,位至鸿胪少卿。

(节选自《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二十》)

【小题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B.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C.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D.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白/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字,古代男子在十六岁行冠礼之后为示其成年,会被授字,所取之字常常与名有联系。
B.京畿,是地理名词,指我国古代一个国家的都城及都城附近的地区,京,是国都之意。
C.公田,是相对于民间私有的民田而言,由官府管理的土地,属公家所有,又称“官田”
D.赠,指古代朝廷赐予已经去世的有功之臣官职或者爵位,也可延其亲属,也称“追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伯谦深受信任。他先受到神武帝清正为公的称赞,后来又得到了文襄帝的重用。
B.崔伯谦执政为民。他在担任济北太守时,惩富济贫,将沃田送于百姓,深受爱戴。
C.崔伯谦受弟牵连。其弟叛变朝廷,他被免官;其弟在关中,他不得在朝廷任要职。
D.崔伯谦治理有方。他任南钜鹿太守期间,每遇朝廷巡视考察,政绩总被评为上等。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族弟暹当时宠要,伯谦与之旧寮同门,非吉凶未尝造请。
(2)容止俨然无愠色,清言不及俗事,士大夫以为仪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小题2】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小题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