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赏析“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7 07:4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

周志雄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而现在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网络文学主要吸收了古今中外通俗文学及影视游戏、动漫等大众文化的经验。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聚拢起超高人气,印证了网络文学强大的“吸金力”但在火热的表象背后,网络文学成盗版“重灾区”,且侵权成本低、举证维权难,让行业人士苦不堪言。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以现代精神和现代形式对古典文学进行全面革新.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不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出现了大量数百万字的超长篇网络小说。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经济现代化社会程度越高,通俗大众文学越繁盛,大众文化产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就越高。网络文学在中国繁荣兴盛,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土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社会现代化的程度愈来愈高,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以颇具时代性的轻松故事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学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好的网络文学作品读来轻松、好看,不“烧脑”,满足了读者的梦想要求,所以,网络小说常被称为“爽文”比如那些青春校园小说,以轻盈的故事叙述青春爱恋之路,守望真情,回望青春的迷茫焦灼,让同类身份的阅读者获得感同身受的心灵共鸣。

网络小说是有高下之分的好的网络小说作品是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但不依赖套路,而是发展、超越套路的作品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把握时代、适当沉潜、提高修养、勤奋创作,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文学无一不是在和已有的文学传统的竞赛中获得成长的只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中国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融合世界优秀文学传统,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不断提升内在品质,中国网络文学才能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的二十年,网络文学在中国兴起、发展、繁盛,已经成为现在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B.因为网络文学有强大的“吸金力”,所以它成了盗版的“重灾区”,且侵权成本低、举证维权难,让行业人士不堪。
C.相比文学期刊作品,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稀薄,更注重娱乐性。
D.社会经济蒸蒸日上,社会现代化程度愈来愈高,人们休闲娱乐文化需求越来越多,颇具时代性的网络文学正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之所以常被称为“爽文”,是因为网络文学作品读来轻松、好看,不“烧脑”,能满足读者的梦想要求。
B.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通俗大众文学繁盛程度、大众文化产业在国家GDP中的占比多少与经济现代化社会程度成正比。
C.网络文学中的青春校园小说,以轻盈的故事叙述青春爱恋之路,守望真情,回望青春的迷茫焦灼,让同类身份的读者获得感同身受的心灵共鸣
D.借用同样套路的网络小说质量也有高下之分。故事模式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等许多因素决定了作品的质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网络作家能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把握时代、适当沉潜、提高修养、勤奋创作,就一定能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B.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样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网络文学时代性则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学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
C.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不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出现了大量的超长篇网络小说。
D.网络小说作品,需要借鉴并吸收中外传统文学的有益养分,还要有所发展,提升内在品质,进而为中国网络文学开辟崭新的天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并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小题1】下面有关《边城》这部作品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通过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乡亲之间的互助,表现了原始而又淳朴的人性美。
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C.《边城》中的翠翠聪明、美丽、乖巧、善良;天保不爱说话,聪明而多情;傩送豪放豁达,不拘小节。
D.《边城》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保退出竞争,离开茶峒,驾船下行,不幸遇难,傩送因内疚于哥哥的死亡,又得不到翠翠的回应而远走他乡。
【小题2】理解并分析“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一句的内涵。
【小题3】简要分析翠翠请祖父吹《娘送女》这首曲子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①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②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③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④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

⑤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⑥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

⑦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⑧他说得很凄然。

⑨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

⑪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⑫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⑬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感到非常无奈。
B.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自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渐坍塌,以至消失。
C.“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D.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小题2】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有何深刻含义?
【小题3】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 盛

李 娟

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些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他们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走到高处,突然看到前方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下,抚地大哭。

他们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们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开渠垦荒。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们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在渠口的鱼群铲开。

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它们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这鱼长有细碎锋利的牙齿。即使已被捉在手,仍紧咬红绳不肯松口。它们愤怒却迷惑。世界改变了。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的浅水处如堆满珠宝般璀璨闪烁。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捞捕小鱼,晾干,喂养牲畜。世界改变了。

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河两岸上下漫延。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

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

其实这块土地并不适合种植向日葵。它过于贫瘠,向日葵又太损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如此看来,我们和一百年前第一个来此处开荒定居的人没什么不同。除了掠夺,什么也顾不上了。

我妈已经种了三年葵花。各种天灾,各种意外。三年都没赚到什么钱。但第四年她仍坚持播下种子。

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粘染红色的农药。我在旁边帮忙打手电筒。整夜默默无语,整夜紧张又漫长。手电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

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手电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一百年前的农人也来了。哪怕已经死去了一百年,他们仍随身带着种子。他们也渴望这红色。所有消失的鱼也从黑暗中现身,一尾接一尾沉默游入红色之中。我仿佛看到葵花盛放,满目金光中充满了红色,黑暗般坚定不移的红色。

我只跟去地头帮了几天忙,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听说第一年非常不顺。先是缺水。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可一到灌溉时节,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锨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是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后来干脆在水渠的闸门边铺了被褥露天过夜。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那片万亩葵花地无一幸免。我妈日夜忧心。她面对的不但是财产的损失,更是生命的消逝。亲眼看着一点点长大的生命,再亲眼看着它们一点点枯萎……是耕种者千百年来共有的痛苦。

直到八月,熬过病害和干旱的最后二十来亩葵花顺利开完花。她才稍稍松口气。而那时,这片万亩土地上的几十家种植户几乎全都放弃,撤得只剩两三家。有个承包了三千多亩地的老板直接自杀。据说赔进去上百万。

冬天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得少也赔得少。后来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接着种!”

整个冬天,阿克哈拉洁白而安静。我心里惦记着红色与金色,独自出门向河谷走去。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牛群列队通过狭窄的雪中小路,去向河面冒着白气的冰窟饮水。我随之而去。突然又想起了鱼的事。我站在冰窟旁探头张望,漆黑的水面幽幽颤动。抬起头来,又下雪了。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之所以越来越少乃至最后消失,既是因为人们不加节制的捕捞,也是因为人们引流灌溉,使鱼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B.这片土地原本是非常肥沃富饶的,是人类无休止的开发掠夺,耗尽了土地的地力,才使土地变得贫瘠。
C.面对人们近乎贪婪地攫取自然资源,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有对环境破坏的忧虑,又有对人们的理解同情。
D.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刻画了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讲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相处方式的亘古难题。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小题3】文章是从对“一百年多前”的想象开始的,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⑴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我认识它们。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⑵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⑶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⑷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⑸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⑹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⑺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⑻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

⑼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

⑽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

⑾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

⑿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 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
B.第(6)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 渲染了静谧的氛围,也为这种佛教圣树增加了些许神秘色彩。
C.作者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形象生动。
D.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书中曲折的情节让都他舍不得读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第(10)段介绍还魂草习性情节在全文中所起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描写还魂草为了生存,在恶劣环境中不懈抗争,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的过程来写印度人为了寻求生路而逃到非洲的血泪斑斑的历史。
B.结构上承上启下,由植物的自我迁徙过渡到人类族群的迁徙。
C.把渺小坚韧的还魂草与高大伟岸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进行对比,用还魂草象征低贱卑微的印度贱民阶层。
D.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对迁徙的理解更深入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