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氓》一诗中,写女子没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
【小题2】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用比较法突出表现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的两句是“ ”。
【小题3】屈原在《离骚》一文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话是“_________,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09: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9分)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
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宪成尝曰:“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而其时于玉立、黄正宾辈附丽其间,颇有轻浮好事名。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凡救三才者,忤魏忠贤者,率指目为东林,抨击无虚日。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杀戮禁锢,善类为一空。崇祯立,始渐收用。而朋党势已成,小人卒大炽,祸中于国,迄明亡而后已。(节选自《明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朝廷内外B.裁量人物品评
C.宪成姿性人超越D.宪成殁比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顾宪成性格中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3分)
A.①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②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
B.①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②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
C.①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②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
D.①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②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宪成聪明过人, 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无锡旧有东林学院修复落成后, 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等人在其中讲学, 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
B.顾宪成曾经说: “在朝廷做官, 志向并不在皇上, 在边地做官, 志向不在民生, 居于水边林下, 志向不在世道, 君子是不这样做的。”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 多和他遥相呼应。
C.顾宪成为淮南巡抚李三才说话,徐兆魁之徒于是以此为攻击东林党的口实。顾宪成后来也觉得这一做法有些出格,为此后悔。
D.崇祯登基后,贤明之士才渐渐有所任用。但朋党势力已经形成, 无耻小人势力大张, 使国家受害, 明代灭亡后才停止。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5分)
译文:
(2)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5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受之。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赵使廉颇将。秦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①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②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后秦王使王龁围邯郸,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Z-X-X-K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马服:指马服君赵奢。②阬:活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兵,为武安君迁:调动官职,指升官。
B.赵王数以为让:谦让
C.秦军败而走详:通“佯”,假装
D.武安君遂称病笃:(病)重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导致秦王让白起自杀原因的一组是
①由是与应侯有隙 ②王听之,皆罢兵
③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④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⑤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  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下野王,上党和韩国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中,上党守将只好用归顺赵国的方法抵抗秦国。
B.秦军多次击溃赵军,廉颇坚守营垒不和秦军交战,所以白起用了反间计,最终成功地让赵括代替廉颇出战。
C.白起与赵括打仗,使用了诱敌深入等方法,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打败了赵军。
D.白起考虑到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可能会作乱,于是用欺骗的办法,把他们活埋了。

同类题4

阅读《鸿门宴》中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卫士地(仆人)
B.刑人如恐不(胜利)
C.常身翼蔽沛公(用,拿)
D.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哙覆其盾地    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B.客何者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C.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窃为大王取也
D.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越国鄙远
【小题3】下列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谢罪项羽,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有谋略、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戴的玉珏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同类题5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B.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
C.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D.笼络当世之务笼络:包揽
【小题2】下列加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祸常发所忽之中劳力者制
B.武氏日侍其左右不悟后人哀之不鉴之
C.欲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秦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备其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3分)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