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C.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D.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双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12-17 11:0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志摩在回忆里

郁达夫

⑴大约是在宣统二年(一九一〇)的春季,我离开故乡的小市,转入当时的杭府中学读书。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地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

⑵一个是身体生得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的小孩子。还有一个日夜和他在一块。他们俩最爱做种种淘气的把戏,为同学中间的爱戴集中点。

⑶他们俩,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宿舍里,总在交头接耳地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最终却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收大家的注意。

⑷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最多的一个。

⑸从此之后,一别十余年,我和这两位奇人终于没有遇到的机会。虽则在异乡飘泊的途中,也时常想起当日的旧事,但是终因为周围环境的迁移激变,对这微风似的少年时候的回忆,也没有多大的留恋。

⑹民国十三四年(1924年、1925年)之交,我混迹在北京的软红尘里;有一天风定日斜的午后,我忽而在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里遇见了志摩。他的头,他的脸,还是同中学时候一样发育得分外的大,而那矮小的身材却不同了,非常之长大了,和他并立起来,简直要比我高一二寸的样子。他的那种轻快磊落的态度,还是和孩时一样,不过因为历尽了欧美的游程之故,无形中已经锻炼成了一个长于社交的人了。笑起来的时候,可还是同十几年前的那个顽皮小孩一色无二。

⑺从这年后,和他就时时往来,差不多每礼拜要见好几次面。他的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⑻其后他又去欧洲,去印度,交游之广,从中国的社交中心扩大而成为国际的。于是美丽宏博的诗句和清新绝俗的散文,也一年年地积多了起来。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之后,北京变了北平,当时的许多中间阶级者就四散成了秋后的落叶。有些飞上了天去,成了要人,再也没有见到的机会了,有些也竟安然地在牖下到了黄泉;更有些,不死不生,仍复在歧路上徘徊着,苦闷着,而终于寻不到出路。是在这一种状态之下,有一天在上海的街头,我又忽而遇见志摩,“喂,这几年来你躲在什么地方?”

⑼兜头的一喝,听起来仍旧是他那一种洪亮快活的声气。在路上略谈了片刻,一同到了他的寓里坐了一会,他就拉我一道到了大赉公司的轮船码头。因为午前他刚接到了无线电报,诗人太果尔回印度的船系定在午后五时左右靠岸,他是要上船去看看这老诗人的病状的。

⑽当船还没有靠岸,他在码头上的寒风里立着——这时候似乎已经是秋季了——静静地呆呆地对我说:“诗人老去,又遭了新时代的摈斥,他老人家的悲哀,正是孔子的悲哀。”

⑾因为太果尔这一回是新从美国日本去讲演回来,在日本在美国都受了一部分新人的排斥,所以心里是不十分快活的;并且又因年老之故,在路上更染了一场重病。志摩对我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双眼呆看着远处,脸色变得青灰,声音也特别的低。我和志摩来往了这许多年,在他脸上看出悲哀的表情来的事情,这实在是最初也便是最后的一次。

⑿从这一回之后,两人又同在北京的时候一样,时时来往了。可是一则因为我的疏懒无聊,二则因为他跑来跑去的教书忙,这一两年间,和他聚谈时候也并不多。今年的暑假后,他于去北平之先曾大宴了三日客。在他遇难之前,从北平飞回来的第二天晚上,我也偶然的,真真是偶然的,闯到了他的寓里。

⒀那一天晚上,因为有许多朋友会聚在那里的缘故,谈谈说说,竟说到了十二点过。临走的时候,还约好了第二天晚上的后会才兹分散。但第二天我没有去,于是就永久失去了见他的机会了。

⒁男人之中,有两种人最可以羡慕。一种是像高尔基一样,活到了六七十岁,而能写许多有声有色的回忆文的老寿星,其他的一种是如叶赛宁一样的光芒还没有吐尽的天才夭折者。前者可以写许多文学史上所不载的文坛起伏的经历,他个人就是一部纵的文学史。后者则可以要求每个同时代的文人都写一篇吊他哀他或评他骂他的文字,而成一部横的放大的文苑传。

⒂现在志摩是死了,但是他的诗文是不死的,他的音容状貌可也是不死的,除非要等到认识他的人老老少少一个个都死完的时候为止。

1931年12月11日

(节选自《中国名家散文欣赏》,有删改)

【小题1】第⑴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小题2】第⑽段划线句包含了志摩丰富的情感,试作分析。
【小题3】作者多处描述志摩与人交往的情景,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学时代的志摩天真活泼、爱说爱笑,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聪明。
B.在北京重逢志摩,他给我的最初印象还是如孩时一样,虽然长高不少不再矮小,但神色态度依旧如十几年前一样。
C.围绕志摩,总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社交圈子,与他交往的人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会被他的快乐感染。
D.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之后,志摩仍复在歧路上徘徊着,因寻不到出路而苦闷。
E.我和志摩来往了许多年,只有在探望太果尔时,在他脸上看到过悲哀的表情,可见志摩是一个关心朋友胜过自己的人。
F.在志摩遇难之前,我还偶然到他家参加了一次朋友聚会,谈兴未了,却后会无期,我为自己的爽约抱憾不已。
【小题4】简析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本文是众多怀念诗人志摩的文章中的名篇,从选材的角度,对本文加以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过去一个月里,中国航天几乎是在全球公众面前上演了一场“反转剧”:6月19日,传来火箭发射异常的消息,“中星9A”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7月5日,航天人通过轨道调整,又将这颗卫星从半空中“救出”,送入预定轨道。
消息公开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单位走进公众视线: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正是该中心主导了这次天地之间的“营救”事件。
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这里就曾成功抢救过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并长期管理着我国几乎所有的航天器——目前已超过100颗卫星。也因此,这个中心被称作“中国卫星大管家”。
(摘编自邱晨辉《走近卫星“起死回生”背后的“牧星人”》)
材料二: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建50年来,经过一代代航天测控人的不懈奋斗,中心从最初单一测控的临时指控中心,发展为集航天器实时测控、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等多任务于一身的现代化航天测控中心。
两个多月前,“中星9A”卫星发射时出现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距离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2万5千多公里。业内专家认为,这颗卫星基本没救了。测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杨永安说,我们不能放弃,用卫星自己的燃料,尽快从1.6万往3.6万上走,往高里弄,还得节省燃料,分段实施,接力控制。
最终,他们用时16天,准确实施轨道调整、定点捕获,让“中星9A”卫星“起死回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创造了奇迹。
(摘编自邓曦光等《走进航天测控领域的“国家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材料三:
随着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发射航天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太空垃圾也相应增多。据统计,目前约有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行,而且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
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约为7.8千米/秒,如果撞击到航天器表面,轻者会留下凹坑,重者会穿透航天器造成部分系统功能失效,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太空垃圾也会威胁在舱外活动的航天员。
(摘编自王晓易《太空垃圾的产生、危害与对策》)
材料四:
科学家分析当人造卫星“死亡”之后出现的几种可能性:
(1)进入“轨道墓地”
任务控制员如果探测到人造卫星存在故障,就会点燃其发动机,使其抵达被称为“轨道墓地”的太空区域。该太空区域位于人造卫星最初飞行平面数百英里之上,这样将避免邻近的太空人造卫星可能遭受到损害。
(2)导弹击落人造卫星
出现故障的人造卫星也可采用导弹击毁。
(3)送回地球修理
处理故障卫星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携载返回地球进行修理,航天飞机舱内完全可以携载小型人造卫星返回地球。
(4)“火葬”
处理太空飞船和垃圾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进行燃烧,之前一些老式太空飞船曾在地球大气层进行故意操作性燃烧。
(摘编自魏冬《人造卫星变成太空垃圾后的处理方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星9A”卫星火箭发射异常,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航天人通过轨道调整,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B.因为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长期管理着我国几乎所有的航天器,所以被称为“中国卫星大管家”。
C.“中星9A”卫星发射时出现故障,偏离预定轨道,距离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2.5万多公里。
D.在业内专家认为“中星9A”基本没救的情况下,测控中心不放弃,经过16天努力使其起死回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二,我们了解到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具有航天器实时测控、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等多种职能。
B.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目前管理着100多颗卫星,并成功抢救10多颗重大故障卫星,创造了航天奇迹。
C.根据材料三可知,随着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发射航天器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太空垃圾也必然相应增多。
D.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如果太空垃圾撞击到航天器,必定会造成航天器系统功能失效等灾难性的后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卫星测控工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