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末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0 03:4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奇幻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而其内在的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文章语言华丽,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以诗意的语言描摹自然,并融入了对自然的哲理性思考,细腻而又张扬。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世界,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花瓣略尖,颜色红润,边开花边长叶的是桃花;花瓣接近圆形,先开花后长叶的是梅花;花瓣洁白如雪,花蕊略带粉红的是梨花;花瓣由红到粉、由粉到白层次渐变的是西府海棠……春日赏花,感于美之缤纷。社会之美,在于你我之不同;世界之美,亦在于草木之多种。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其实,岂止幸福本源,更是生命之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是以森林为主体的陆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作用。植物繁茂,才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空间。种类繁多,才能相互依存。

万物相生,并不只是古老的哲理,它首先是自然存在的事实。一种植物灭绝,往往会导致10—30种生物出现生存危机。1983年5月,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冷箭竹、华桔竹大片开花死亡,国家拨专款收容、饲养因此受影响的大熊猫,才帮助大熊猫度过了这场生存危机。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农业流行病的克星,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广泛的种质资源。早在8000多年前,我国长江流域便有亚洲栽培稻种植。但直到1970年11月的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找到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才让高产的杂交水稻的出现成为可能。我国猕猴桃资源流失到新西兰后,新西兰经过选育,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猕猴桃品种,每年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还是依赖生物多样性,人类发现了抗击疾病的武器:从银杏树中提取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黄酮,从青蒿中发现青蒿素……正如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周伟所说:“每一个物种就像日历上的一页,如果现在我们不了解它的潜在价值,随便地把它撕下来扔掉,未来有一天我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却已经不复存在了。”

普通人亦应如科学家一样,心存敬畏,克服盲目与短视,既竭力探寻未知,又尽心保护现存,莫待灭绝空叹息。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是几棵树、几株草,而是人类和世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6日《参差多态 生命之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护世界,保护人类自己。
B.植物和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万物相生。
C.野生植物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一种植物灭绝,往往会导致10—30种生物随之灭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向我们说明了草木的参差多态,促成了世界之美。
B.引用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周伟的话,是为了警示人们应尽心保护现存,莫待灭绝空叹息。
C.文章第五和第六两段,作者运用了举例子、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对农业和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最后一段向我们每个人发出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是在保护人类和世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幸福本源,而且是生命之源。
B.箭竹、华桔竹大片死亡,如果没有国家的帮助,大熊猫很难自己度过生存危机。
C.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找到野生稻,因此才得以研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应当人人有责,保护现存,探寻未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绿水青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它包含了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翻开《山海经》,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多丽的自然世界所瞠目。《山海经》中出现的空间可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具体到日常生活空间,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亦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这些标志性的乡土环境,过去是村落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如今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未来也将成为村落得以保持的特有景观和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折射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逻辑:敬畏自然世界,守护生命底色,注重生活美学,演化生态叙事。

(节选自 2017 年8 月4 日《光明日报》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
B.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以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为起点。
C. 人类一方面对自然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另一方面又对神秘且神圣的自然充满了敬畏。
D. 从某种角度说,风水可以看作是人们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中“守住绿水青山”的内涵。
B. 文章从正面想象和负面想象两个角度,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虔诚仰慕,甚至敬畏。
C. 文章以从古到今的顺序,证实风水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又对现实生活产生实际作用。
D. 文章举乡土环境一例,证明了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占据的分量很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外部世界是指与人类的生活空间相对的其余的世界,它与内部世界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B. 《山海经》把空间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而龙王庙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
C. 山神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供奉山神和龙王的仪式,体现了人们的想象。
D. 在古代社会,人们一般认为风水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甚至与帝国兴亡都有关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
乔清举
儒家文化的超越性智慧,集中表现在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生”在中国文化中含义极其丰富,这正表明了古人对“生”的体验和认识的深刻性、丰富性。
“生”的最基本的含义自然是生命。生命的出现是诞生、出生,生命的存在状态是处于生中,生命的展开表现为生长、生活。对于稚嫩的生命,儒家的基本精神是让它顺利地、饱满地生长和实现,这就是“生”的“使之生”的含义。《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大德”就是伟大的性质、德行,天地伟大的德行是给予事物以生命;“生生”就是使生命顺利地展开,这是天地的好生之德。
尊重万物的生命的思想,落实到对待动植物上,表现为“时禁”的观念,即动植物不到成熟之时,不得渔猎和砍伐,为的是“不失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孟子、荀子都把“时禁”作为仁政或圣王之制的内容;《礼记·月令》篇甚至详细地规定了渔猎砍伐的月份限制,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生”也是生物体内在的根本动力,表现为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儒家叫作“生意”,这可谓对生命的最为深刻的体会。程颐把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仁”解释为“生意”。他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二程集》)种子一定是包含有“生意”的。谷种包含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又重新成为种子的生生不息的整个过程。现代汉语还保留着这种用法,植物的种子大都叫作“××仁”,如“核桃仁”“花生仁”“玉米仁”,这里的“仁”就是作为“生意”的“仁”。“生意”包含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和增长的过程,所以,不知不觉中,“生意”成了经商、做生意。从“生意”的起源上看,企业一定得有内在生命,才有“生意”;有了“生意”,才有生意;没有“生意”,也就没有了生意。
儒家重视“生生”的生态思想,为当今世界确立尊重生命、维护和保持生态的稳态平衡的义务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这不是说儒家的生态思想已经十分完善,也不是说中国古代不存在生态问题。曾几何时,“清且涟漪”的黄河水,变得浊浪翻滚;林木茂关的森林草原,成了年复一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的策源地。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生态问题。但是,儒家文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和大地的珍视,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生活在他们曾经生活的大地上,这正是我们要感恩于古人、感念于大地的地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在中国文化中含义极其丰富,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超越性智慧。
B.《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意为天地的好生之德是让生命顺利地展开。
C.孟子、荀子都把“时禁”作为仁政或圣王之制的内容,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尊重万物的生命的思想。
D.程颐把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仁”解释为“生意”,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生意”除旧布新的思想。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的基本含义”“时禁思想”“‘生意’的阐释”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儒家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建立和发展。
B.文章在论述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文献,有力地论证了儒家文化对生态思想的阐释。
C.现代汉语中,植物的种子大都叫作“××仁”,这论证了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的价值和其对当今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中“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是儒家“好生之德”思想的发展。
B.《礼记·祭义》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其中包含儒家思想中“时禁”的观念。
C.《礼记·月令》篇详细地规定了渔猎砍伐的月份限制,体现了儒家尊重万物生命的思想。
D.儒家的生态思想并不十分完善,中国古代也存在生态问题,所以完善儒家生态思想体系,我们责无旁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作品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但更多的是给宋代诗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代诗人以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他们两人的诗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唐诗终于和宋诗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进行了论证。
B.文章第二段在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邻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第三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为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
B.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为抒情主人公。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