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5)牛何之 
(6)一羽之不举 
(7)舆薪之不见 
(8)未之有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07:5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
(注解)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④鹯(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小题2】(小题2)上文采用了譬喻说理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齐,长子死;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其民,王往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一:全,都;洒:洗刷。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 憾:遗憾
B.愿死者一洒之 比: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 悌:敬爱长辈
D.彼陷其民 溺:落水,引申为“深渊”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长子死    斯天下之民至
B.王往征之  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C.恐美人迟暮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东败齐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魏国的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都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B.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甲文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C.乙文中孟子认为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D.两文都指出了梁惠王“不王”的问题所在,甲文是梁惠王“罪岁”,乙文则是梁惠王“夺民时”“陷民溺”。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②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