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5)牛何之 
(6)一羽之不举 
(7)舆薪之不见 
(8)未之有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07:5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心:守道不变的善心。
C.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其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
B.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3】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小题2】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小题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就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