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之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句为课外,见文中画线的句子;②③④句为课内)
①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彼且奚适也?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4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成祖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洪武三年,封燕王。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留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王遂称疾笃。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甲寅,都指挥潘忠、杨松自郑州来援,伏兵擒之,遂据郑州,还驻白沟。九月戊辰,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戊寅,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王语诸将曰:“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制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必成擒矣。”丙戌,燕师援永平。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节选自《明史·明成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B.王自北平人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C.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D.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去的君主、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B.崩:君主时代称君主的死为崩,类似称君主死亡的词还有驾崩、崩殂、不禄等。
C.国,旧时可以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文中的“国”指的是各自的封国封地。
D.壬子,古代采用天干和地支进行组合来记录年月日,文中的“壬子”用来纪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勇猛有谋略。洪武二十三年,在讨伐乃儿不花的战役中大获金胜,明太祖十分高兴。此后,朱棣经常率军出征,并受令指挥管辖沿边兵马,使他威名大振。
B.建文帝即位后,针对众藩王中许多人不守法纪的情况,采纳谋臣的建议,希望大量削藩,但因害怕燕王强大,没敢动手,于是先废除周王朱橚,想以此牵制燕王。
C.建文帝大量削藩,湘王、代王、齐王、岷王先后因罪被废除,燕王内心感到危险;加上燕山百户倪谅宣告政变,部下于谅、周铎被杀,燕王更是病重了。
D.朱棣设计杀掉谢贵、张昺,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是奸臣,并援引《祖训》,发动军队,自设官吏,组成“靖难”军,接连攻克居庸关、怀来等地,二十日内拥兵数万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王遂称疾笃。
(2)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制其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
英宗立,尚书王骥言边军怯弱,由训练无人,因言洪能。诏加洪游击将军。时先朝宿将已尽,洪后起,以敢战着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未尝小挫。虽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
尚书魏源督边事,指挥杜衡、部卒李全皆讦奏洪罪。帝从源言,谪衡广西,执全付洪自治。寻命洪副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谦老而怯,故与洪左。洪每调军,谦辄阴沮之。洪尝励将士杀敌,谦笑曰:“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洪初败兀良哈兵,执其部长朵栾帖木儿。既代谦任,复败其兵于西凉亭。帝赐敕嘉奖。三年春,击寇于伯颜山。洪马蹶伤足,战益力,擒其部长也陵台等四人。追至宝昌州,又擒阿台答剌花等五人。寇大败,遁去。玺书慰劳,遣医视,进都指挥同知,赐银币。
景泰元年,于谦以边警未息,宜令洪等条上方略。洪言四事,命兵部议行。都督宫聚、王喜、张斌先坐罪系狱,洪与石亨荐三人习战,请释令立功。诏已许,而言官劾其党邪挠政。帝以国家多事,务得人,置不问。上皇还,洪与石亨俱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予世券。明年夏,佩镇朔大将军印,还镇宣府。从子能、信充左右参将,其子俊为右都督,管三千营。洪自以一门父子官极品,手握重兵,盛满难居,乞休致,请调俊等他镇。帝不许。八月,以疾召还京,逾月卒。赠颍国公,谥武襄。妾葛氏自经以殉,诏赠淑人。
(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B.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C.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D.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户,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初专授予汉人降臣,元代相沿,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于万户。
B.玺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賜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D.休致,即退休。古代官员一般退休年龄为八十岁,官员退休后的俸禄数目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洪英勇善战,数败贼寇。他跟随成祖北征,在斡难河俘获一批人马而归;还在西凉亭击败兀良哈兵,又在伯颜山擒其部长也陵台等四人。
B.杨洪深受赏识,屡受重用。他先晋升为千户,又加封为游击将军;伯颜山一战后,皇上赐玺书慰劳,并因他受伤还坚持战斗而晋升他为都指挥同知。
C.杨洪很有才华,善丁举荐。他就边境紧急情况而向皇帝提出四个建议,并与石亨共同推荐宫聚、王喜、张斌三人,请求放了他们,让他们立功赎罪。
D.杨洪为人谦逊,急流勇退。他深感到自己一门父子官级太高,担心势头太盛,难以任职办事,便请求退休,并请求将子侄们调往他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
(2)诏已许,而言官劾其党邪挠政。帝以国家多事,务得人,置不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巡抚河南、山西。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乃复命谦巡抚。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及驾陷土木(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谦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景泰八年正月上皇复位,即执谦下狱,坐以谋逆,处极刑。谦自值也先之变,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素病痰,疾作,景帝遣使往视。闻其服用过薄,诏令上方制赐,至醯菜毕备。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吴瑾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于其墓曰“旌功”。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八》,有删改)

(注)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率军亲征,在土木堡被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B.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C.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D.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进士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B.御史,自秦朝开始,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明清。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与丞相、司马合称“三公”。
C.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祠,古人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今天的纪念堂。人们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巡抚各地,为政多有建树。他在担任河南、山西巡抚时,兴修堤坝,种树凿井,多有作为,政绩显著,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B.于谦临危不乱,应对国家动荡。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城大为震惊,众人都不知所措,经过于谦一一部署,人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C.于谦一生清廉,死后家无余资。他衣食所用向来十分微薄,获罪之后被抄没家产,除了皇上所赐的蟒衣、剑器,家里没有多余物资。
D.于谦含冤受祸,公论久而后定。英宗复位后,以谋反的罪名判处于谦极刑。后因吴瑾进言,朝廷才为其正名,并赐以“旌功”祠。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2)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3)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
(4)今当务富国强兵,力农畜谷,使文武之才效展其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新,南海人。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盆禁详拟,王府待报,多庾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帝知新,所奏无不允。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如新言。嘉兴贼倪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浸。贼陆走,追蹑之桃源,以献。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 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B.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C.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D.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主要传授法家经典。
B.畿,古代称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亦称京畿、畿辅、畿辇。
C.微服,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的平民便服,如“微服私访”。
D.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首领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新铁面无私,耿直敢言。他对许多事都进行弹劾,贵戚们很怕他,称他为“冷面寒铁”。京师中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常被吓得谈跑躲藏。
B.周新善理政务,并爱护百姓。他巡按北京时,发现一些犯人因等待批文时间太长而庾死于狱中。于是请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
C.周新观察细致,善于断案。他发现一个身上挂着个小木印的死人。风新察看木印,知道死者是个布商,于是密令到处买布,看有印文相合的即逮捕审问,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D.周新执法严明,不惧权责。一个到浙江办事的千户收受贿赂,作威作福,周新要惩治他,却被他溜走。不久周新上京,途中碰到这个千户批把他逮捕归案。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2)嘉兴贼倪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水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倭,文中指倭寇。指14至16世紀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盜。
B.公,文中指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D.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巳、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亭,并得罪了沈一贯。
D.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2)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