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潘蕃,字廷芳,崇德人。初冒钟姓,既显始复。成化二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历郎中。云南镇守中官钱能为巡抚王恕所劾,诏蕃按,尽得其实。出为安庆知府,改郧阳。时府治初设,陕、洛流民毕聚。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就改刑部。
十四年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帐下士旧不下万人,蕃汰之,才给使令而已。黎寇符南蛇乱海南,聚众数万。蕃令副使胡富调狼土兵讨斩之,平贼巢千二百余所。论功,进左都御史。已,又平归善剧贼古三仔、唐大鬓等。思恩知府岑濬与田州知府岑猛相仇杀,攻陷田州,猛穷乞援。蕃谕濬罢兵,不从,乃与镇守太监韦经、总兵官伏羌伯毛锐集兵十余万,分六哨讨之。濬死,传首军门,斩级四千七百,尽平其地。回军讨平南海县丰湖贼元祖。捷闻,玺书獉獉嘉劳。蕃奏,思恩宜设流官,猛构兵失地,宜降同知,俾还守旧土。兵部尚书刘大夏议,猛世济凶恶,不宜归旧治,请两府皆设流官,而降猛为千户,徙之福建。帝从之。正德改元獉獉之正月召为南京刑部尚书。逾年,致仕。
初,蕃去两广,岑猛据田州不肯徙,知府谢湖畏猛悍,亦逗遛。事闻,逮湖诏狱。湖委罪蕃及韦经、毛锐,经复委罪于尚书大夏。刘瑾方恶大夏,遂并逮四人。大夏以不从蕃言为罪,而蕃亦坐不能抚猛,俱谪戍肃州。后瑾诛,蕃以原官致仕。逾六年,卒。方蕃解官归,无屋,税他人宅居之。与乡人饮,露坐花下,醉则任所之。其风致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
B.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
C.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
D.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各种法律及审核刑狱等。
B.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但在秦朝以后则专指皇帝的诏书。文中用的是后一个意思。
C.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文中指改年号为“正德”。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辞职归家。《张衡传》中的“乞骸骨”“下车”也都是这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蕃关爱百姓,精兵简政。他出任郧阳知府时,陕、洛流民聚集到此,他尽心安抚,让这些人成为当地人;部下将士不下万人,他却裁剪人员,仅够用罢了。
B.潘蕃平定叛乱,军功卓著。他先后平定了黎寇符南蛇,归善贼寇古三仔、唐大鬓,南海县丰湖贼寇元祖等人的叛乱,受到嘉奖。
C.潘蕃做事果断,思虑周全。当岑濬不听从他停止用兵的告诫时,他便集结重兵进行讨伐;在处置岑猛的问题上,他思虑周全提出的合理建议,被皇上采纳。
D.潘蕃晚年生活清贫,率性而为。他解职回家,无屋居住,只能租住他人的房屋;与人饮酒,露天坐在花下,喝醉后不管西东,任随走到哪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云南镇守中官钱能为巡抚王恕所劾,诏蕃按,尽得其实。
(2)大夏以不从蕃言为罪,而蕃亦坐不能抚猛,俱谪戍肃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0 03:3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
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明史·康茂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B.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C.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D.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为庙号。
B.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阳指在衡山之北。
C.迁,在古代表示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但有时也表示贬谪、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晋升的意思。
D.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茂才年轻时通晓经史大义,事母至孝。元朝末年,起义军攻陷蕲县。康茂才召聚兵马,保卫乡里,立下功劳,被朝廷封为“长官”(官职名),之后多次升迁至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B.朱元璋率军渡江。当时,康茂才屯驻采石,扼守长江。朱元璋便派军攻打,但都被康茂才击退。后来,常遇春将康茂才诱出,以伏兵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于是康茂才率部下归降。
C.洪武元年康茂才随军征伐中原,夺取汴梁、洛阳,并屯驻陕州。康茂才驻军陕州期间,筹集粮草,建造浮桥,接引大军,并招抚绛州、解州,扼守潼关,抵御陕西元军。
D.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洪武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
(2)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幼孜,名善,新淦人。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永乐五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谕吏部,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勿改他任。七年从幸北京。明年北征,幼孜与广、荣扈行,驾驻清水源,有泉涌出。幼孜献铭,荣献诗,皆劳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使自瓦剌来,帝召幼孜等傍舆行,言敌中事,亲倚甚。尝与广、荣及侍郎金纯失道陷谷中。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荣、幼孜,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自后北征皆从,所撰有《北征》前后二录。二十二年从北征,中道兵疲。帝以问群臣,莫敢对,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听。次开平,帝谓荣、幼孜曰:“朕梦神人语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荣、幼孜对曰:“陛下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是年十月,命幼孜、荣、士奇会录罪囚于承天门外。诏法司,录重囚必会三学士,委寄益隆。帝御西角门阅廷臣制诰,顾三学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幼孜等顿首称谢。洪熙元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并给三俸。寻乞归省母。幼孜简易静默,宽裕有容。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疾革时,家人嘱请身后恩,不听,曰:“此君子所耻也。”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B.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C.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D.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职务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B.先帝是古代朝代更替之后,后代人对前代帝王的一种尊称,既包括已经去世的,也包括健在的。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双腿跪下,叩头至地,后多用于书信署名的后面,表示敬意。
D.大学士是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设置情况不同,权限也不同。明代中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复奏章等事务,官品虽低,权力很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幼孜很有文才,受到皇上敬重。北征途中,他写了有关泉水的铭文,受到皇上高级别的慰劳;经过山川要害,皇上就让他记载下来,他骑在马上很快就写好了。
B.金幼孜直言进谏,未被皇上采纳。北征半路上,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应答,只有他建议不宜深入,但皇上没有听取。
C.金幼孜深受器重,升官加俸。仁宗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犯时,一定要会见金幼孜等三人;洪熙元年,又晋升他为礼部尚书,并兼原职,享受三份俸禄。
D.金幼孜为人平易,淡泊谦虚。他平易少言,心胸宽阔,虽然很受皇上恩宠,但仍非常谦虚,病重时,家人嘱咐他向皇上请求身后的恩荣,被他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荣、幼孜,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
(2)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承受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B.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C.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D.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官员到任之后,微服视察所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情况。
B.“中国”原指西周时期的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后来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C.“上疏”是在朝官员用来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该文书的特点是分条说明。
D.“袭爵”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仁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D.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2)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敞,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日:“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讳,祎叱日:“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日:“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日:“今虽孔圣,义不得存。”林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时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逢使致祭,具衣冠敛之。建文中,子绅讼事,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中,改谥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注)大本堂:明初太子读书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B.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C.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D.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渐西既平/科敛当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内容包含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等,也可是负责这类工作的职官名。
B.召对指古代的君主召见臣下,让他们回答有关政府施政的相关事务、经书典籍的义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C.职方是掌管與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的官署名称,唐宋至明清时期都在兵部设职方司。
D.建祠指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供舍,后常把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做“祠堂”,但不能为活人修建祠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才思雄健,仪表堂堂。他自幼聪明有才华,成人后伟岸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深受赏识,屡担要职。他被太祖招到新创建的礼贤馆,多次升迁后担任了侍礼郎;明太祖有时虽不能完全接受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精通史事,善于开导。他与宋濂同为总裁编修元史,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给太子讲授国史,能够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富有谋略,临危不惧。他出使云南恩威并施,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武;继之又警告梁王归还版图,否则后悔无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同类题5

(一)文言文阅读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节选自《明史·马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B.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C.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D.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明朝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分掌一省司法、民政、军事,合称三司。
B.登极,指皇帝即位,此处指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在位六年即病死,死后葬于昭陵。
C.司礼,指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务的官署,后权力渐大,有“第二署”之称。
D.一条鞭法,指将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森在江西做按察使时,有位进士因宠幸别的女子而杀害了妻子,马森不顾地方巡抚的反对,最终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
B.马森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既和战事频繁、军费渐多有关,也和皇帝登基减免田租导致国库收入比往年大幅减少有关。
C.皇帝曾命外廷官崔敏拨户部的六万银两买黄金,马森坚称按照旧例皇帝的诏令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监直接传达的。
D.隆庆三年,马森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为其养老。皇上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虽有人屡次举荐,他也没有重新做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
(2)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