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飞,鹏举,相州汤阴人。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飞应募。相有剧贼陶俊、贾进和,飞请百骑灭之。遣百人伏山下,自领数十骑逼贼垒。贼出战,飞阳北,贼来追之,伏兵起,擒俊及进和以归。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问曰:“汝能敌几何?”飞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所矍然,飞因说之曰:“国家都汴,恃河北以为固。苟凭据要冲,峙列重镇,金人不能窥河南,而京师根本之地固矣。”所大喜,借补武经郎。三年,贼王善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飞曰:“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金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帝答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禼与飞有怨,风禼劾飞,又风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论曰:西汉而下,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飞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选自《宋史·岳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B.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C.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岳飞的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飞”和“举”是同义。
B.宣和,宋徽宗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每个皇帝在位时使用一个年号。
C.河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就是指黄河。
D.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京师之地,此处属借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重视谋略。在与陶俊、贾进和交战时,他设下伏兵,佯装向北边逃跑;金兀术攻建康时,岳飞设伏牛头山,派人混入金营扰乱。
B.岳飞作战勇猛。贼人王善等带领五十万人攻来,岳飞为鼓舞士气,冲阵杀敌,虽然只带领八百人,最终却大败对方。
C.岳飞有志难伸。岳飞决心收复失地,快要渡河时,却遭到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班师的阻挠,悲愤却无奈。
D.岳飞忠而被谤。岳飞对国家忠心,却成为秦桧的障碍,于是秦桧指使万俟禼、何铸、罗汝楫等接连弹劾岳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2)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9 05:0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掌禹锡,字唐卿,许州郾城人。中进士第,为道州司理参军。试身言书判第一,改大理寺丞,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并州。擢知庐州,未行,丁度荐为侍御史,上疏请严备西羌。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禹锡奏谓:“使贪使愚,用兵之法也。若举边吏必兼责士节,则莫敢荐矣。材武者孰从而进哉?”后遂更其法。

提点河东刑狱。杜衍荐,召试,为集贤校理,改直集贤院兼崇文院检讨。历三司度支判官、判理欠司、同管勾国子监。历判司农、太常寺。数考试国学进士,命题皆奇奥,士子惮之,目为“难题掌公”。迁光禄卿,改直秘阁。英宗即位,自秘书监迁太子宾客。御中劾禹锡老病不任事,帝怜其博学多记,令召至中书,示以弹文。禹锡惶怖自请,遂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卒。

禹锡矜慎畏法,居家勤俭,至自举几案。尝预修《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奏对帝前,王洙推其稽考有劳,赐三品服。及校正《类篇》、《神农本草》,载药石之名状为《图经》。喜命术,自推直生日,年庚寅,日乙酉,时壬午,当《易》之《归妹》、《困》、《震》初中末三卦。以世应飞伏纳五甲行轨析数推之,卦得二十五少分,三卦合七十五年约半,禄秩算数,尽于此矣。著《郡国手鉴》一卷,《周易集解》十卷。好储书,所记极博,然迂漫不能达其要。常乘驽马,衣冠污垢,言语举止多可笑,僚属或慢侮之,过闾巷,人指以为戏云。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四·列传五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B.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C.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D.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B.出,在此处指从地方调到京城任职;和“出”相对的是“入”,指回地方任职。
C.太子宾客,官名;唐代始置,宋、元、明承前延袭,多以他官兼任,来辅佐太子。
D.命术,指的是根据人的生辰八字来推定一个人的性格、富贵、婚姻、事业等信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禹锡聪颖睿智,对于军政颇有见解。他认为朝廷旧法规中的连坐政策不便于举荐边吏,便奏明皇帝,后来朝廷果然修改了这一法律法规。
B.掌禹锡为官有自知之明。掌禹锡晚年时,被御史弹劾,说其年老不能胜任其职;掌禹锡从皇帝那里得知情况后,心中恐惧不安,于是自请离职
C.掌禹锡知识广博,擅长稽查考实。掌禹锡校正了《类篇》、《神农本草》:也因为修撰《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贡献突出而被皇帝嘉奖。
D.掌禹锡持家勤俭。掌禹锡在家经常自己动手搬几案,为了节约他乘骑劣马,穿污垢破烂之衣;同僚下属常因此戏弄他,他却全然不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举边吏必兼责士节,则莫敢荐矣。材武者孰从而进哉?
(2)数考试国学进士,命题皆奇奥,士子惮之,目为“难题掌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毕,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周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选自《辽史·张俭传》)

注①尚食:官职名,照顾君王饮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B.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C.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D.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豫,“豫”是快乐、安闲的意思,“不豫”就是身体不适,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B.尚父,亦作“尚甫”,原指周朝吕望,意为可尊敬的父辈,后世用于尊礼大臣的称号。
C.便殿,相对于正殿而言,在偏殿接见大臣处理政事,可见皇上对臣子赏识与恩宠。
D.致政,即入仕,指官员进入仕途后得到皇帝赏识,皇上把执政的权柄授予给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俭明智干练,历任显职。辽圣宗曾经向他问及谋身治世之事,他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得到了辽圣宗的赏识,多次升任到同知枢密院事等职。
B.张俭生活简朴,衣食简单。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发的俸禄有节余的,便拿来接济亲朋旧友,有件破旧袍子穿了三十多年。
C.张俭体恤百姓,为民请命。官府捉住了八个盗贼,把他们斩首之后,才又捉拿到真正的犯人。被斩首者的家人申诉冤屈,张俭接连多次请求审理,请求稍加存问安抚。
D.张俭心系苍生,阻止战争。担任丞相期间,适逢宋人来信文辞不按礼节,皇上准备亲征,皇上征求他的意见,他极言陈说战事利害,皇上听了很高兴,就作罢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
(2)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兖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曰献简。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尽职尽责。兖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C.傅尧俞正直敢言。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D.傅尧俞公正无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囯家及父兄之仇,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使金。时刘豫节制东平。汝为遇完颜宗弼军,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汝为一无惧色,曰:“死固不辞,然衔命出疆,愿达书吐一辞,死未晚。”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豫僭号,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而立曰:“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遂连结先陷于北者凌唐佐等为腹心,以机密归报朝廷。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态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令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将终,神气不乱。汝为做傥尚气节,博物洽闻。其妻钱莫知汝为死,诣登闻鼓院以状进,诏索之不得。其子以汝为之死哀诉于朝,参知政事虞允文等以闻,特官一子。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改)

注完颜宗弼,金国将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
B.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
C.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
D.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行在所”的省称。皇帝或大臣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或大臣出行所到之地。
B.古代国书应用范围广,除了派遣使节外也常用于向对方陈述某项立场、交涉重大问题。
C.僭:文中指越礼。超过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D.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冤屈,或者陈谏议,称为“登闻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汝为遭遇不幸,痛斥仇人。金国人入侵京城,他全家除自己外都被杀害,他被朝廷派往金国,在金国,他不惧威胁,义正词严地反击了敌人。
B.宋汝为忠诚刚直,为国效力。他竭力劝说叛臣刘豫归顺朝廷,劝阻无效,反被刘豫拘留,但他利用宋朝滞留金国的一些官员,把机密大事报告宋朝。
C.宋汝为关心国事,被人迫害。他逃回宋朝,向朝廷陈述当时的形势,提醒朝廷不要因和谈而放松戒备,但权臣秦桧置之不理,反而要把他押送到金国去。
D.宋汝为结交知己,壮志未酬。他逃到蜀地,遇到杨企道,两人结为知交;他立志恢复中原,最终客死他乡,其妻得知其死讯后为其诉冤,朝廷不予受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固不辞,然衔命出疆,愿达书吐一辞,死未晚。
(2)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育字巽之,举进士,为泾阳令。以养亲谒归,从张载学。有荐之者,召见,授崇文校书、监察御史里行。

使河东,论韩绛筑啰兀二寨:“始调外郡稍远边城前后三十万夫,辽州最为穷僻,然犹上户配夫四百三十四,僦直计三千缗,下者十六人,其直一百。辇运所经二十二驿,宣抚司不先告期,转运使临时督办,致民皆破产,上下莫敢言。独辽守李宏能约民力所胜,而馈不失期,顾以诉其实,翻令鞫注罪。愿贷被劾官吏,其刍粮在道者随所至受之,使已困之民成蒙德泽。”神宗皆从之。坐劾李定亲丧匿服,罢御史,检正中书户房,固辞,乃知韩城县。

诏往鄜延议画地界,育言:“保疆不如持约,持约不如敦信。前日疆场尝严矣,一旦约败兵孥,斗者跌于前,耕者侵于后,是封沟不足恃也。使人左去而兵革右兴,金缯朝委而烽烟夕举,是持约不足恃也。今我见利而加兵,当讲好之后,复自立界,不亦愧乎!”安南行营郭逵、赵卨离以兵十万伐交阯,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元祐初,召为太常少卿,改光禄卿、枢密都承旨。刘安世暴其闺门不肃,出知熙州。时又议弃质孤、胜如两堡,育争之曰:“熙河以兰州为要塞,此两堡者兰州之蔽也。弃之则兰州危,兰州危则熙河有腰膂之忧矣。”又请城李诺平、汝遮川,曰:“此赵充国屯田古榆塞之地也。”不报。入为给事中、户部侍郎,卒。高宗绍兴中,采其抗论弃地及进筑之策,赠宝文阁学士。

(选自《宋史·范育传》,有删减)

注鞫:审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B.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C.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D.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小题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C.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张贴时,一要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D.赠,是指给有功劳的官吏或其父祖加封官爵。文中是指给范肓加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育关注民生,敢于说出真话。出使河东时,他对韩绛修筑哕兀二寨这一举措予以批评,指出修寨导致百姓全都破产。
B.范育见解独到,主张定边以信。他受诏令前往鄜延商议划定边界,说:“保卫边疆不如坚守条约,坚守条约不如示以诚信。”
C.范育宦海沉浮,曾经出朝做官。李定犯罪被罢免,他受牵连而被免掉御史之职,曾因刘世安的揭发而出朝任熙州知州。
D.范育有远见卓识,有战略眼光。他提出的反对放弃质孤、胜如两处城堡和在李诺平、汝遮川筑城的策略在他死后终被采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我见利而加兵,当讲好之后,复自立界,不亦愧乎!
(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出自《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