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阳祖逖有大志与刘琨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琨觉曰此非恶声也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上面文章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小题2】对文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轻时B.俱:一起C.蹴:踢D.因: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2 11:0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汉既得浑邪王地,陇西、北地、上郡益少胡寇,诏减三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之徭。
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是时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于是除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以故吏弄法,皆谪令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是岁,得神马于渥洼水中。上方立乐府,使司马相如等造为诗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弦次初诗以合八音之调。诗多《尔雅》之文,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必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及得神马,次以为歌。汲黯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
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黯曰:“臣虽不能以言屈陛下,而心犹以为非。愿陛下自今改之,无以臣为愚而不知理也。”上顾群臣曰:“黯自言为便辟则不可,自言为愚,岂不信然乎!”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注】①买复:谓平民纳资免除徭役。汉制,爵位到五大夫起就可免除徭役。②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音调。③便辞:善于迎合他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B.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C.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D.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指战国、秦、汉时对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的通称,与当时关东含义相同。
B.冠盖,指官吏的官帽服饰和车乘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本文特指使者。
C.乐府,指古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也成为一种诗体名。
D.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也就是《诗》《书》《礼》《乐》和《春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区发生水灾,朝廷将七十多万灾民迁徙到函谷关以西及朔方郡以南的新秦中地区,由官府救济生活、帮助生产,耗资巨大。
B.汉朝得到浑邪王的辖地后,陇西、北地、上郡一带的外族入侵也减少了,为了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皇帝下令将三郡的屯戍部队减半。
C.由于战争频繁,许多百姓购买爵位来逃避兵役,导致可征调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朝廷除去他们的爵位,将他们发配去砍伐荆棘,挖昆明池。
D.汲黯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与皇帝意见相左,于是义愤填膺地进行劝谏,在皇帝拒绝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遭到了皇帝的讥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尚不能相救。
⑵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
治乎!

同类题2

来俊臣罗告

司马光

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司农卿裴宣礼谋反。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及知古等下狱,俊臣以此诱之,仁杰对曰:“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宽之。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定减死矣。德寿业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执柔,可乎?”仁杰曰:“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以头触柱,血流面;德寿惧而谢之。

俊臣与武承嗣等请诛之,太后不许。殿中侍御史贵乡霍献可,宣礼之甥也,言于太后曰:“陛下不杀裴宣礼,臣请陨命于前。”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以示为人臣不私其亲。太后皆不听。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

(简注)①“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句:来俊臣,唐武则天时期著名的酷吏。罗告,罗织罪名诬告、陷害。狄仁杰,唐代名臣,以刚正廉明著称,时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②大周革命: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革命,古代以为王者受命于天,故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为“革命”。③阶级:指官位俸给的等级。④幞(fú)头:一种头巾,亦作“襆头”。
(阅读指要)

武则天称帝之后,任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不惜大兴狱讼,迫害诛杀唐室旧臣,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与此同时,一大批小人也应运而生。他们为权欲、利欲所驱动,落井下石,无所不为。文中的王德寿恬不知耻地请求狄仁杰“帮忙”,让他攀诬无辜而为其开辟晋升之途,对自己的罪恶动机丝毫不加掩饰。霍献可为邀“圣宠”,竟然以死来恳求女皇杀死自己的舅舅,可谓无耻之尤。文中的两次流血事件,成为正直君子与谗佞小人的鲜明对照。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俊臣乃宽之(__________) (2)血流面(________)
(3)俊臣与武承嗣等请诛之(__________) (4)以示为人臣不其亲(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谢”与“德寿惧而之”句中“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B.乃令张良留
C.哙拜,起,立而饮之D.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小题3】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诛之 ②臣陨命于前  ③先,来俊臣奏请降敕   ④反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小题4】本文中写狄仁杰“以头触柱,血流被面”,霍献可则“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简述二人流血的不同意味。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
(2)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号肃侯。
②衅:征兆。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谭意   致:转告
B.力专则难也 图:谋取
C.谭必可信,尚必可不 克:克服
D.谭复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阴:暗中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部是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 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②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③ 使谭、尚自相敝
④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⑤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⑥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小题4】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连 年 战 伐 介 胄 生 虮 虱加 以 旱 蝗 饥 馑 并 臻 天 灾 应 于 上 人 事 困 于 下 民 无 愚 智 皆 知 土 崩 瓦 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果足以充儒名乎//句读不知
B.于外则不光//此志不在小
C.卒睢阳//从径道亡,归璧
D.将犬吠怪//为巡船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