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小题1】下列选项与“不之罪”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不辱于诸侯
B.罪不可赦
C.故不若我也
D.徒见欺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01: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集市)
B.令行期年(一周年)
C.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数(助词,的)
D.明日,秦人皆趋令(第二天)
【小题2】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B.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小题3】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小题4】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2)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同类题4

来俊臣罗告

司马光

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司农卿裴宣礼谋反。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及知古等下狱,俊臣以此诱之,仁杰对曰:“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宽之。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定减死矣。德寿业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执柔,可乎?”仁杰曰:“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以头触柱,血流面;德寿惧而谢之。

俊臣与武承嗣等请诛之,太后不许。殿中侍御史贵乡霍献可,宣礼之甥也,言于太后曰:“陛下不杀裴宣礼,臣请陨命于前。”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以示为人臣不私其亲。太后皆不听。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

(简注)①“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句:来俊臣,唐武则天时期著名的酷吏。罗告,罗织罪名诬告、陷害。狄仁杰,唐代名臣,以刚正廉明著称,时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②大周革命: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革命,古代以为王者受命于天,故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为“革命”。③阶级:指官位俸给的等级。④幞(fú)头:一种头巾,亦作“襆头”。
(阅读指要)

武则天称帝之后,任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不惜大兴狱讼,迫害诛杀唐室旧臣,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与此同时,一大批小人也应运而生。他们为权欲、利欲所驱动,落井下石,无所不为。文中的王德寿恬不知耻地请求狄仁杰“帮忙”,让他攀诬无辜而为其开辟晋升之途,对自己的罪恶动机丝毫不加掩饰。霍献可为邀“圣宠”,竟然以死来恳求女皇杀死自己的舅舅,可谓无耻之尤。文中的两次流血事件,成为正直君子与谗佞小人的鲜明对照。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俊臣乃宽之(__________) (2)血流面(________)
(3)俊臣与武承嗣等请诛之(__________) (4)以示为人臣不其亲(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谢”与“德寿惧而之”句中“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B.乃令张良留
C.哙拜,起,立而饮之D.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小题3】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诛之 ②臣陨命于前  ③先,来俊臣奏请降敕   ④反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小题4】本文中写狄仁杰“以头触柱,血流被面”,霍献可则“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简述二人流血的不同意味。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
(2)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共,字田常。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共不至,桧怒,风言者①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中为江、淮宣抚使,共不书录黄②。上怒,谓宰相曰:“张共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地耳!”命再下,宰相召共谕旨,共曰: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共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南旱,郴州宜章县李金为乱,共知湖南安抚使。入境,移书制使沈介,请以便宜出师,介即遣田宝、杨钦以兵至,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钦与宝连战破贼,贼党曹彦、黄珙执李金以降。支党窜匿者尚众,共谕钦等却兵,听其自降,贼相率纳兵,给据归田里。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刘应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薨,年五十七,谥忠肃。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注:①言者:指谏官。②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B.中命乃寝 寝,停止
C.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  蠲,免除
D.置场平价振粜  粜,买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B.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C.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D.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共为人正直,有慷慨之气。秦桧想追赐父亲谥号,召集礼部官员询问,张共不到;金人犯境,宋军出征,张共替皇帝拟写的诏令、檄文言辞激昂。
B.张共忠于朝廷,尽心国事。群臣认为张浚是主持军务的最佳人选,但皇上任命了杨中,张共以大局为重,支持皇上;病重时,仍向朝廷举荐贤才。
C.张共精明果断,以仁治乱。担任湖南安抚使时,张共犒赏军士,重用杨钦;抓住叛乱首领李金后,下令撤兵,让贼人余党自行投降。
D.张共体恤民情,救济百姓。安南进贡大象,所经之地侵扰百姓、加剧负担,张共为此上奏;建康遇灾,他上奏免税,并派官员到外地买米赈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