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文言原文及译文对照中,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译文: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向项羽的军队)投降。
B.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译文:当初,您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仲力勤快。(可是)现在我所成就的家业,与二哥仲力比较,哪一个多?
C.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译文:项梁经常替(他们)主持操办,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他的门客和当地的土著丁壮,(人们)因此了解他的才能。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他自夸功劳,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可以凭借武力征伐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23 03:4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六国B.以天下之民    弱:使……弱小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D.非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朝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隳名城,杀豪杰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废先王之道
⑤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⑥振长策而御宇内
A.②④⑤B.①②③C.④⑤⑥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叙述了秦始皇为了巩固政权采取对内镇压对外掠夺的措施。
B.作者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文中叙述秦始皇取天下之猛和守天下之严是为了反衬出秦朝灭亡之迅速。
D.作者既歌颂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批评了他不体恤百姓的暴行苛政。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高,字公颐,少慷慨,慕名节。登进士第,累辟使府,有赞佐裨益之誉。代宗登极,征入朝,累官至给事中、御史中丞。建中二年,擢为京畿观察使。以论事失旨,贬韶州长史,复拜为给事中。贞元元年,德宗复用吉州长史卢杞为饶州刺史,令高草诏书。高谒宰相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三年,矫诈阴贼,退斥忠良。朋附者咳唾立至青云、睚眦者顾盼已挤沟壑。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高又于正殿奏云:“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杞罪合至死,陛下好生恶杀,赦杞万死,唯贬新州司马,旋复迁移。今除刺史,是失天下之望。伏惟圣意裁择。”上谓曰:“卢杞有不逮,是之过。”复奏曰;“卢杞奸臣,常怀诡诈,非是不逮。”上曰:“朕已有赦。”高曰:“赦乃赦其罪,不宜授刺史。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上良久谓曰:“若与卢杞刺史太优,与上佐可乎?”曰:“可矣!”遂追饶州制。贞元二年,上以关辅禄山之后,百姓贫乏,田畴荒秽,诏诸进耕牛,待诸道观察使各选拣牛进贡,委京兆府劝课民户,勘责有地无牛百姓,量其地着,以牛均给之。其田五十亩已下人,不在给限。高上疏论之:“圣慈所忧,切在贫下。有田不满五十亩者尤是贫人,请量三两家共给牛一头,以济农事。”疏奏,从之。寻卒于官,年六十,中外叹惜。宪宗朝,诏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袁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B.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C.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D.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极,原指登上屋顶或高处,这里的意义与“登基”基本相同,是指皇帝即位。
B.司马,古代职官名称,常用来安置贬谪及闲散官员。“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证明。
C.朕,秦代以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我”或“我的”,自汉武帝始成为皇帝的自称。
D.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朝的“州”,“道”的最高长官为观察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高年少慷慨,入仕途有挫折。袁高年少时志气昂扬,仰慕名节,进士及第后多次被征召并获美誉,到朝中任职后步步晋升,但也有被贬的情况。
B.袁高直言品评,未获权臣欢心。袁高向卢翰、刘从一两位宰相进言卢杞不适合担任饶州刺史,希望二人上奏改变皇帝决定,但此举动却导致两位宰相不悦。
C.袁高劝诫皇帝,使其最终妥协。袁高向皇帝阐明不应授予卢杞刺史职位的原因,皇帝多次辩解后虽然改变了原有任命决定,但是仍然欣赏饶州施行的制度。
D.袁高心系百姓,扩大供给范围。皇帝为京城及附近地区有地无牛的百姓分配耕牛,但却不包括土地不足五十亩的人,袁高上奏皇帝这些人也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
(2)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梅长公传

钱谦益

公讳之焕,字长公,黄之麻城人。其先,宋宛陵先生后也。公十岁丧父,从其母刘,居东山之沈庄,日课书盈寸。倜傥雄俊,异凡儿。年十四,为诸生。台使者按部阅武,骑马横绝教场,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长揖上马径去,使者不而罢。

万历癸卯,与应山人杨涟同举于乡,以功名节义相期许,盱衡扺掌,视举世无如也。甲辰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高阳孙少师以史官同馆,性严重,不可一世士,独推重公。公在馆中,语则矫尾厉角,坐则掀髯摇扇,视馆阁诸公低头缓步,恒目笑不自禁也。

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疏屡上,不见省。部党角立,如敌国不相下。一无所附,每有封驳,恒两非之。其大指务在破私交,绌党论,矫时救弊,爱惜人才而已。

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闭门周视案牍,期旦日会堂下,据案呼囚,明举其刑书云何,据几决遣,狱成于手中,奄忽如神。

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冤民如墙立,占人田园若干,攫金钱若干,以次质对,尽反其侵掠,则缚狠子痛箠之曰:“用以谢乡人,并以而父也。”卒自刮磨为善士。

海寇袁八老掠潮杀守吏,潮非公所部,自请往剿。严兵扼海道,绝馈运,断樵汲,散免死牌数千,首服者接踵。八老窘迫,乘潮夜遁,乞降于闽。公督学山东,八老率舟师援辽,谒公于登。公语之曰:“海上之役,不得望见颜行,今何以在此?”八老泥首谢曰:“畏公天威,是以走闽,今日敢不公死乎?”公文人不便武事,其为剧寇畏服如此

其视学,阔略教条,谢绝请寄,考课之暇,进诸生而教诫之。贤者降阶执手,以慰藉;不类者嚼齿唾骂,申夏楚。诸生始而骇,中而服,久而歌思颂慕,咸以为师保父母也。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

注夏jiǎ楚,古代学校体罚越礼犯规者的两种用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不而罢 怿:喜悦
B.一无所附离  离:违背
C.并以而父也 谢:谢罪
D.以慰藉    重:加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倜傥雄俊,异凡儿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冤民如墙立 去今之墓葬焉
C.今日敢不公死乎 不足外人道也
D.不类者嚼齿唾骂,申夏楚 又重之修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长公年幼丧父,随母家居。他文武兼修,每天坚持研习的书有寸把厚,与教场的材官比赛射箭,他九发连中。
B.梅长公应举时,与杨涟志同道合,经常以功名节义互勉。后来在翰林院供职时,眼界极高的孙少师却惟独推重他。
C.梅长公潮州平乱时,一方面断绝了海寇的粮道,一方面给前来自首者发放免死牌,结果袁八老不战而溃,俯首谢罪。
D.梅长公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时,将数年不决的案件很快判定,又促使久抓不获的官宦子弟自首,接受惩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可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君既若录   见:看见
C.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伏惟启阿母”,“伏惟”是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谦虚的习惯用语。
D.“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下九也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起兴引出下面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汉代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
B.“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刘兰芝产生了一种印象: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也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C.“府吏得闻之”一段,焦仲卿极力为兰芝辩白,既陈述了新婚燕尔的幸福,又立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
D.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作铺垫。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