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七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二年,兼侍读。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复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B.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C.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D.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有主持,执掌意;知州,地方行政机构州之长官。元祐年间,苏轼知登州,写下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词句。
B.古代多以右为上,为贵,为高。文中的“朝中无出公右者”与“位在廉颇之右”句中的“右”的意思是相同的。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称。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烽火扬州路”的意思是相同的。
D.牒,文书;度牒,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苏轼易米救饥,即卖度牒之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侍帝读经,冀有启悟。每次在皇帝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及朝政得失的时候,都反复开导,希望皇帝能有所启发。哲宗虽沉默不言,却常常赞成。
B.苏轼主掌贡举,关怀士子。苏轼主持礼部考试,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约束,使他们能展其能。
C.苏轼密疏进言,秉持忠诚。听到谏官对蔡确的处置,苏轼上疏密奏,提出自己的建议,太后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在他外任之时,给予优厚的慰劳。
D.苏轼担任知州,德泽生民。杭州饥疫并发,苏轼请求减免赋税,用度牒换米以救饥者;扬州船家因禁私载而生活困苦,苏轼请求恢复旧制得到允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30 01:0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延试日,召升殿讲《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真宗即位,改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咸平初,改国子祭酒。景德二年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何以及此!”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昺居近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存。翌日,赐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庭,赐以冠帔。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即超拜工部尚书、知曹州、职如故。大中祥符初,上东封泰山,昺表曹州民请车驾经由本州,仍令济阴令王范部送父老诣阙,优诏答之。礼毕,进位礼部尚书。三年,被病请告,诏太医诊视。六月,上亲临问疾,赐名药一奁、白金器千两、缯彩千匹。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者,以恩旧故也。逾月卒,年七十九,初,雍熙中,昺撰《礼选》二十卷献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观之甚悦,因问卫绍钦曰:“昺为诸王讲说,曾及此乎?”绍钦曰:“诸王常时访昺经义,昺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复陈之。”太宗益喜。
(节选自《宋史.邢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
B.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
C.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
D.先是/印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廷试,也称殿试,指科举时代在朝廷上举行的由皇帝亲自策问的考试。
B.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工部,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为掌管营造工程和土地赋税的机关。
D.诣阙,到朝廷去。文中指邢昺派官吏组织乡里父老向皇上表达请驾心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昺通晓经书,学识渊博。参加五经进士考试时,他在朝廷上讲解《易经》中的封象,解读经书内容,阐发语句内涵。
B.邢昺熟知业务,应答得体。担任国子祭酒时,皇上询问经版数量,他详细回答,并适时赞美当今时代,让皇上很满意。
C.邢昺深受赏识,备享荣耀。他为官常被召对,多次受到提拔赏赐,皇上曾感叹除了邢昺,其他旧僚道德几乎已经完全败坏。
D.邢昺精于讲学,教导有方。诸位皇子时常向他询问有关经义的问题,每当阐发君臣父子之道时,他一定会反复谈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昺以赢老艰于趋步,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侯明年郊祀还朝。
(2)国朝故事,非宗威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者,以恩旧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材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城北门。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候。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材,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砦,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陈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军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砦,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橐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却。
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继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吾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未几,敌复略土堆砦,美迎击于野家店,追北至拓跋谷,大败其众。
安定之役,谍报敌数万将大至,经略使遣管勾机宜楚建中分诸将兵,趣城黑水以待。诸将惮敌且至,不肯与兵。美曰:"兵常以寡击众,何自怯也?"卒以兵二千与建中,而敌亦引去。每边书至,诸将各择便利,独美未尝辞难,然所向辄克,诸将以此服之。召还,授耀州观察使,又进马军副都指挥使。卒,赠忠武军节度使,谥忠毅。美前后十余战,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部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走归京师  间:抄小路
B.元昊反,陕西用兵  用兵:有了战事
C.夏人新得志  得志:获得成功
D.不如间道掩其不意  掩:掩盖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①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 ②乃徙军山北,多设疑兵
③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 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 
⑤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 ⑥卒以兵二千与建中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美行伍出身,在军旅生涯中,由军士升到统兵将领,所得俸禄赏赐大多分给他的部下, 如果还有剩余,悉数犒劳大家。
B.周美忠于大宋朝廷,契丹犯边,真宗驾临澶州时,他慷慨自陈,希望亲捉敌将送到皇帝面前,皇帝非常赏识他。
C.金明战役,周美向范仲淹进言,金明是边塞要地,如果不收复过来,最终会失掉整个战役的胜利,范仲淹听从了他的建议。
D.自元昊反宋,陕西用兵以来,其他将领或有闪失,唯独周美不怕困难,不畏强敌,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诸将因而敬服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众数万薄金明,陈于延安城北三十里。
⑵兵常以寡击众,何自怯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曾祖瑶,高邮令。祖煦,即墨令。父保裔,兴平令。中正弱冠,举进士不第。周显德中,滑帅向拱奏辟为掌书记。拱移镇彭门,会中正丁外艰,复表夺情,仍署旧职,加朝散大夫。拱镇襄阳,以中正为襄、均、房、复观察判官。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

乾德五年,度支员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干,入为殿中侍御史。两川平,选知兴元府,判西京留台,俄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转仓部员外郎。

太宗即位,迁考功员外郎,授四川东路转运使。太平兴国五年,召为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六年,命与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同知京朝官考课。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中正降为本曹员外郎,依旧知杂。未几,又擢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因是伶官盛言宴会之乐。上曰:“朕乐在时平民安。”是冬乾明节,群臣上寿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饮,实惟常礼,朕欲与群臣更举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圣恩甚厚,臣敢不奉诏。”殿上皆称万岁。

二年,以年老辞,出知河南府。未几,被病罢,分司西京。淳化初,判留司御史台,命其子元锡权河南司录以便养。二年,卒,年八十四。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B.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C.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D.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其等级分为状元、榜眼、探花。
B.丁外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夺情,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指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D.弃市,死刑的一种,是在人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中正官宦出身,才能卓著。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县令,而滕中正得到了滑帅向拱的举荐,受到朝廷重用,官职曾经一度不断升迁。
B.滕中正侍奉尽力,备受恩宠。太祖对滕中正恩宠有加,在西洛祭祀祈雨时,见他侍奉尽力,改任他为仓部员外郎,想要多喝一杯酒都要征询他的意见。
C.滕中正错荐人才,受到牵连。滕中正曾经向朝廷荐举监察御史张白任蔡州知州,但张白携官钱谋求私利,因此滕中正也受到牵连,降为本曹员外郎。
D.滕中正一生为官,尽职尽责。滕中正做官尽职尽责,受到人们赞许,官至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晚年因病罢官,雍熙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
(2)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逾年,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谓机敏有智谋,憸狡过人,文字累数千百言,一览辄诵。在三司,案牍繁委,吏久难解者,一言判之,众皆释然。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
祥符中禁火,时谓营复宫室,患取土远,谓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
初,谓出准①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谓甚愧之。时准为相,尤恶谓。后谓媒蘖其过,遂罢准相。同列不敢言,独王曾以帝语质之,谓顾曰:“居停主人②勿复言。”盖指曾以第舍假准也。准贬斥,谓浸擅权,至除吏不以闻。
仁宗即位,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允恭倚谓势,益横无所惮。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③地。夏守恩领工徒数万穿地,土石相半,众议日喧,惧不能成功,中作而罢,奏请待命。谓庇允恭,依违不决。内侍毛昌达自陵下还,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既而咸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遣王曾覆视,遂诛允恭。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召拯等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因出谓尝托允恭令后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乃降谓太子少保。籍其家,得四方赂遗,不可胜纪。坐谓罢者十数人。在崖州逾三年,徒雷州,又五年,徒道州。明道中致仕,居光州,卒。乙巳,拯继谓为首相,后加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王曾集贤殿大学士。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准,宋代名臣寇准。②居停主人,指的是寄居之处的主人,亦即现今所常说的房东。③皇堂,皇帝的墓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B.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C.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D.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又称甲榜,即进士榜。凡是通过乡试中得乙榜(举人),再通过殿试中得甲榜(进士)的人,称为两榜进士。两榜进士和进士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B.古代的不同朝代对三司的解释各有不同,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其三司为盐铁、户部、度支,作用是掌管统筹国家行政事务。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政”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辅重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才华过人,是一名能吏,但为人奸诈贪婪,善于溜须拍马,曾把自己的房子借给寇准,遭到寇准的厌恶,后来丁谓罗织罪名构陷寇准。
B.丁谓奉命处置王均叛乱,会见其首领,以安抚为上。他们感激涕零,表示愿意世代供奉朝廷,并在石柱之上刻录誓言。
C.丁谓重修皇宫,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取土困难、材料运输、清理废墟等难题,一举三得,还节省了大量开支。
D.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并包庇雷允恭擅自移改陵穴之事,最终被人揭发出来,因此被罢相并勒令退休。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
(2)准贬斥,谓浸擅权,至除吏不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