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七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二年,兼侍读。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复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B.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C.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D.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有主持,执掌意;知州,地方行政机构州之长官。元祐年间,苏轼知登州,写下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词句。
B.古代多以右为上,为贵,为高。文中的“朝中无出公右者”与“位在廉颇之右”句中的“右”的意思是相同的。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称。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烽火扬州路”的意思是相同的。
D.牒,文书;度牒,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苏轼易米救饥,即卖度牒之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侍帝读经,冀有启悟。每次在皇帝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及朝政得失的时候,都反复开导,希望皇帝能有所启发。哲宗虽沉默不言,却常常赞成。
B.苏轼主掌贡举,关怀士子。苏轼主持礼部考试,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约束,使他们能展其能。
C.苏轼密疏进言,秉持忠诚。听到谏官对蔡确的处置,苏轼上疏密奏,提出自己的建议,太后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在他外任之时,给予优厚的慰劳。
D.苏轼担任知州,德泽生民。杭州饥疫并发,苏轼请求减免赋税,用度牒换米以救饥者;扬州船家因禁私载而生活困苦,苏轼请求恢复旧制得到允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30 01:0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以自辨罢。未几,起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辅。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
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显谟阁学士。
绍兴元年,除参知政事。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汝文诘桧不力。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罢去以卒。
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隔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籀,有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翟汝文传》)
(注)①赞书:官名。负责帮助太子习字。②班:班次,官员按品级排列的位次。③王人:王室的微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
B.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
C.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
D.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进士科,被录取者皆称进士;后来称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为进士。
B.封,本指帝王在泰山祭天;禅,本指帝王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后以“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之事。
C.《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相传经过了孔子修订。
D.篆,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汝文据理力争,维护法度。他指出皇上将高丽使者的位次放在侍从前面的做法不符合《春秋》中的相关法度,认为王人的位次应在诸侯前面。
B.翟汝文得罪他人,遭到报复。他向皇上反映梁师成强占百姓坟地,扩大自己园圃这一情况,梁师成在宰相跟前弹劾他,使他被贬宣州。
C.翟汝文虑事周全,处事稳妥。密州有关部门要彻底处置盗贩盐的人,他认为这样做会导致祸患,不利于安定民众,于是盗贩盐的人全被释放。
D.翟汝文性格刚直,不畏权贵。虽然秦桧在朝廷的地位高于他,但他不屈服于秦桧,他曾责怪秦桧处理奏章没尽力,还曾与秦桧相互辱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以自辨罢。
(2)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佑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乂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州,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
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渡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
太平兴国六年冬,南郊毕,迁吏部郎中。八年,与膳部郎中、知杂滕中正,兵部郎中刘保勋,刑部郎中辛仲甫皆以久次郎署,擢升谏垣,仲宣为左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权度支。雍熙四年,出知广州,未上,移知江陵府,俄改河南府。端拱中,迁给事中。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
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列传》)
(注)①金紫,指"金印紫绶"。借指高官显爵。②内附,表示归附的诚意。③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富的统计与支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   悦:以……为悦
B.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 及:到,等到
C.示以威福,夷人率服 率:率领
D.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   报:回复
【小题2】下列对文中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
B.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
C.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
D.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许仲宣能干的一组是( )
①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 ②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
③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 ④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
⑤擢升谏垣,仲宣为左谏议大夫    ⑥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许仲宣在后周担任过官职,但是宋太祖召见许仲宣后,见他气貌雄伟,太祖非常高兴,并授予他官职。
B.在征讨并州、江南、南唐的时候,许仲宣不仅负责粮草的征集与转运,还负责征兵,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获赐金紫。
C.在征讨交州时,许仲宣上奏罢免大将孙全兴的兵权,没有等到回复就安置了士卒,后来向皇帝请罪,不仅没获罪,反而被赏赐。
D.在征讨江南时,都部署曹彬要用几万件陶器给士卒做灯具用,许仲宣早就事先做好了安排,并按量供应给曹彬,充分显示了才干。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
(2)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人质直好议论。赵鼎去枢筦,居常山,樗往谒,因讽之曰:“公之事上,当使启沃多而施行少。启沃之际,当使诚意多而语言少。”鼎奇之,引为上客。鼎都督川陕、荆襄,辟樗为属。
绍兴初,高宗亲征,樗见鼎曰:“六龙临江,兵气百倍,然公自度此举,果出万全乎?或姑试一掷也?”鼎曰:“中国累年退避不振,敌情益骄,义不可更屈,故赞上行耳。若事之济否,则非鼎所知也。”樗曰:“然则当思归路,毋以贼遗君父忧。”鼎曰:“策安出?”樗曰:“张德远有重望,居闽。今莫若使其为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宣抚使,俾以诸道兵赴阙,命下之日,府库军旅钱谷皆得专之。宣抚来路,即朝廷归路也。”鼎曰:“诺。”于是入奏曰:“今沿江经画大计略定,非得大臣相应援不可。如张浚人才,陛下终弃之乎?”帝曰:“朕用之。”遂起浚知枢密院事。浚至,执鼎手曰:“此行举措皆合人心。”鼎笑曰:“子才之功也。”樗于是往来鼎、浚间,多所裨益。顷之,以鼎荐,授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
初,金既退师,鼎、浚相得欢甚。人知其将并相,樗独言:“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后稍如其言。又尝曰:“推车者遇艰险则相诟病,及车之止也,则欣然如初;士之于国家亦若是而已。
先是,樗与张九成皆言和议非便。秦桧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与九成谤讪。樗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桧死,复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出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闻。淳熙七年,卒。
(选自《宋史·喻樗传》)
【注释】①枢筦:指中央政务。②启沃: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B.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C.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D.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洛之学,北宋程颢、程颐所创理学学派,二程讲学于伊河、洛水间,而称其所创学派为“伊洛之学”。
B.都督,原是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这里作动词,担任都督。
C.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D.路,北宋最高的行政区域单位,由唐代的“道”演变而来,与前文“当思归路”的“路”,后文“俾以诸道兵赴阙”的“道”,均属同一概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喻樗为人正直好议。他曾去常山拜访赵鼎,劝他侍奉皇上要竭诚开导、尽心辅佐,为此受到了赵鼎的信任。
B.喻樗关心国君安危。为了解除朝廷的后顾之忧,他向赵鼎推荐当时富有声望的张浚,最终使张浚得到重用。
C.喻樗具有政治远见。他认为赵鼎和张浚不适宜同时任宰相,否则不利于团结协作,后来事实验证了他的预言。
D.喻樗仕途坎坷波折。他因反对和议而受到秦桧弹劾,被贬出京,不久又被免官,直到秦桧死后才重新被任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国累年退避不振,敌情益骄,义不可更屈,故赞上行耳。
(2)推车者遇艰险则相诟病,及车之止也,则欣然如初;士之于国家亦若是而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累加门下侍郎、尚书仆射。一夕,真宗遗使待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成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使相:官名,与宰相并称,但不行使宰相权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B.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C.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D.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
B.漏,指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文中代指时间。
C.景德,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真宗,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或追加的名号。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时人分等级,死也分等级,如帝王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等。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为人正直敢言。他敢于对皇帝直言,敢于烧真宗的手谕,还敢于拒绝任命驸马都尉的提议,他也从不呈送秘密奏章。
B.李沆具有远见卓识。他认为天下太平,朝廷不见得无事,应该让皇帝明白治国的艰难,不然就会懈怠。当时,王旦就认为他的担忧是正确的。
C.李沆深得皇帝恩宠。他突发疾病,皇帝派太医诊治,并亲自探视;去世后皇帝对着他的遗体痛哭,并停朝五天。
D.李沆修身自律严谨。他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即使办完公务退朝后,他也是整天正襟危坐,未曾斜靠着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