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累加门下侍郎、尚书仆射。一夕,真宗遗使待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成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使相:官名,与宰相并称,但不行使宰相权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B.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C.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D.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
B.漏,指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文中代指时间。
C.景德,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真宗,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或追加的名号。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时人分等级,死也分等级,如帝王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等。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为人正直敢言。他敢于对皇帝直言,敢于烧真宗的手谕,还敢于拒绝任命驸马都尉的提议,他也从不呈送秘密奏章。
B.李沆具有远见卓识。他认为天下太平,朝廷不见得无事,应该让皇帝明白治国的艰难,不然就会懈怠。当时,王旦就认为他的担忧是正确的。
C.李沆深得皇帝恩宠。他突发疾病,皇帝派太医诊治,并亲自探视;去世后皇帝对着他的遗体痛哭,并停朝五天。
D.李沆修身自律严谨。他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即使办完公务退朝后,他也是整天正襟危坐,未曾斜靠着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2 04:0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路金明砦主将张舆战没,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B.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C.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D.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会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
C.“出知大名府而卒”中的“出”指“封建王朝官吏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入” 则有“进入朝廷为官”之意。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还在早年就凭借诗词文章得到神宗赏识。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识民生疾苦。为官后,他直言善于消除灾异者必能首先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公平正直地为他说话。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
(2) 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B.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C.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D.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利用风向优势,果断出击,打败了敌军。
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和冯晖相互配合,取得胜利。
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小题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
译:军队中人马已经很饥饿,如果等到机会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
B.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
译: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
C.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译:他们知道我军饿了,邀请我们到险要的地方,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
D.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
译:您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到敌军慢慢前进,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登进士第。调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为相,义问与沈长卿等疏其奸。为饶州教授,摄郡。岁旱,以便宜发官仓赈民,提刑黄敦书劾之,诏勿问。前枢密徐俯门僧犯罪,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知江宁县。召秦桧所亲役,同僚不可,义问曰:“释是则何以服他人。”卒役之。通判江州。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宗元道九江,常先檄义问拘其舟,义问投檄曰:“吾宁得罪,不为不祥。”常先白桧,罢去。
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枢密汤鹏举效桧所为。植其党周方崇、李度,置籍台谏,锄异己者。义问累章劾鹏举,有“一桧死一桧生”之语,并方崇等皆罢之。又言:“凡择将遇一阙,令枢密院具三名取上旨,则军政尽出掌握。”
上闻金有犯边意,遣义问奉使觇之,还奏:“彼造舟船,备器械,其用心必有所在,宜屯驻沿海要害备之。”金主亮果南侵。命视师,义问素不习军旅。至镇江,闻瓜洲官军与敌相持,大失措,乃役民掘沙沟,植木枝为鹿角御敌,一夕潮生,沙沟平,木枝尽去。会建康留守张焘遣人告急,义问乃遵陆,云往建康催发军,市人皆辱骂之。又闻敌据瓜洲,采石兵甚众,复欲还镇江,诸军喧沸曰:“不可回矣,回则有不测。”遂趋建康。已而金主亮被弑,师退,义问还朝,力请退,遂罢。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论义问“顷护诸将几败事,且以官私其亲”。谪饶州。乾道元年,诏自便。六年卒,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叶义问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B.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C.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D.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乡试的人称为进士。
B.教授,文中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在的“教授”不相同。
C.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都城,它还有石头城、金陵等名称。
D.弑,古时候指臣子杀君主、部下杀上级、子女杀父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义问关心朝政,尽心奉主。他发现汤鹏举仿效秦桧结党营私,便上奏皇帝,弹劾汤鹏举;又提议皇帝改进选将方式,掌牢军政大权。
B.叶义问不畏权贵,坚守道义。对于秦桧的亲友,他同等看待,令他们正常服役;受命拦截张宗元的船只,他却说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
C.叶义问为官正直,关爱百姓。任职期间,敢于向皇帝奏明宰相范宗尹做的不法之事;旱灾之年,又以便宜的价格发售粮食,救济百姓。
D.叶义问不熟战事,治军无方。在其视察军队期间,了解敌情后惊慌失措,修筑无效防御工事;在军情紧急之时,竟决定撤退,遭到非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2)彼造舟船,备器械,其用心必有所在,宜屯驻沿海要害备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B.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C.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D.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②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后数年,亲继亡。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站、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B.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C.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沦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D.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拯,名拯,字希仁。他的名与字关系密切,协同表意,寄托着父辈希望他追求仁,以仁救治天下的美好愿望。
B.“举、除、迁”都是指授予官职;“出”是指出京到外地做地方官,“入”是指地方官员回朝中任职。
C.“龟鉴”.即“龟镜”。龟可以占卜吉凶,镜可以辨别美丑,所以“龟鉴”用来比喻借鉴前事。
D.礼部对内掌管国家庆典活动,主管教育、主持科举考试;对外主要负责外交,负责接待外国使节或者出 使国外等事项,礼部侍郎,就是礼部副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拯孝顺父母。由于父母年老,他考中进士后,没有离家上任,父母去世很久后,才接受朝廷的任命。
B.包拯执法明敏。在任天长县令时,他让被人偷割了牛舌的主人擅杀耕牛,引得小偷告状,破获了案件。
C.包拯仁厚爱民,不畏权贵。他奏请朝廷。免除了百姓因河桥竹索而需交纳的巨额赋税;后来,对侵犯民利、阻塞河道的宦官权贵的园榭,包拯全数拆除。
D.包拯严于律己。他书写了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放在自己座位右侧作为借鉴,以此来激励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人之说,凡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