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舒忠仁,洛阳人也。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遍读经史百家,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既长,颛治经术,博考三代典礼,著《释礼》三篇。忠仁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 多犯忌讳。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日与二三友饮于市,至酒酣,曰:“世人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吴廷尉来由为河南守,奇其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时盗起,朝廷将遣兵逐捕,来由自计讨贼,数月不效。忠仁条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卒用其议,悉降之。年二十九,天子践祚,以恩贡授河间推官,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忠仁下车,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适有富人出钱五百万葺佛殿,请于忠仁,忠仁徐曰:“汝辈所以施钱,何也?”众曰:“愿得福耳。”忠仁曰:“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富人不得已,诺之,即日输官,囹圄遂空。后河间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水患竟平,坐失粟系狱,民诣阙请者以千数,诏从之。起建宁知府,乃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时浙江有招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忠仁曰:“是骄悍者留则查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迁尚书令,忠仁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改授侍中、特进、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于洛阳私第,年七十五,谥忠肃,时年八十八。追赠本官,谥为文贞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骄悍者/留则查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是骄悍者留/则查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是骄悍者/留则查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是骄悍者留/则查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文中即是这个意思。
B.下车: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文中指舒忠仁从车上下来。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袭、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忠仁年少时不得志,常常和朋友在市场上喝酒喝醉,然后大发牢骚。
B.舒忠仁在水患期间能爱惜百姓生命,因此百姓在他遇难时也能积极为他请命。
C.舒忠仁担任河间推官时鼓励百姓们简朴生活,积极劳作,并帮助官民都逐渐富裕起来。
D.舒忠仁虽然屡试不第,但他能抓住被选为贡生的时机,并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人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2)水患竟平,坐失粟系狱,民诣阙请者以千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5 11:0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B.“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起源早,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C.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轼”与“子瞻”是相反关系。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C.冠是指古代男子到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他通晓经书、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千言。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让富民们先出城躲避。
C.苏轼文章出众。他得力于天赋,文章博大丰富,称雄百代。
D.苏轼仕途坎坷。他忠心耿直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
庆元五年,登进士第。时方讳言道学,了翁策及之。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尽心职业。嘉泰二年,召为国子正。明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韩侂胄用事,谋开边以自固,遍国中忧骇而不敢言。了翁乃言:“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而道路籍籍,皆谓将有北伐之举,人情恟恟,忧疑错出。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策出,众大惊。
明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乃知嘉定府。差知汉州。会境内桥坏,民有压死者,部使者以闻,诏降官一秩,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未数月,复元官知眉州。眉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闻了翁至,争试以事。乃尊礼耆耇,简拔俊秀,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诱掖指授,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增贡士员以振文风。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
改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复力辞,诏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未几,改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累章乞骸骨,诏不允。疾革,复上疏。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少焉拱手而逝。后十日,诏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
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B.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C.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D.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
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采用
的是第二个意思。
C.“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了翁年少聪颖。他几岁时跟从兄长入学,年纪稍长能日读千言,过目不忘;十五岁写成《韩愈论》,有韩愈的遗风。
B.魏了翁敢于直言。在科举考试中因敢于谈论当时忌讳谈论的道学而登进士第,后被授予判官厅公事的职务。
C.魏了翁不畏权贵。当权的韩侂胄策划通过开拓边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官民忧虑却不敢作声,魏了翁上书据理力争。
D.魏了翁颇有政治才干。眉州号称难治,魏了翁到任后尊敬厚待老人,选拔人才,探视学宫,敦促教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1)及课内名句(2)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B.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C.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D.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成人时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以示对其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号”,是指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称呼。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就是官员十天休息一天。
C.“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年号干支兼用等四种。“天禧”丁巳按干支纪年是公元1017年,公元1022年应该是壬亥年。
D.“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要立坛祭祀 “社”“稷”;“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社稷”与本文的意义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颇有才气,受人赏识。他在赵郡时,柳开很赞赏他的文章,认为他能堪大任。李迪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心胸开阔,以国事为重。他因多次上疏阻止章献立为皇后即被贬衡州,后来赞美章献太后的盛德,与章献太后和好。
C.李迪为人耿直,敢于进谏。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不少守将躲避战争,他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皇帝赞赏他的行为但没有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
建炎三年,除知宣州。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名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堕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便宜从事   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B.光于榻前面折之 面折:当面行礼
C.是欲壅蔽陛下耳目 壅蔽:堵塞蒙蔽
D.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 怨望:怨恨
【小题2】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不畏强暴。朱冲倚仗权势横行霸道,李光捆绑了朱冲的家僮治罪,朱冲暗示讽劝相关部门改调李光,李光也不屈服。
B.李光为人正直。秦桧要任命亲党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与秦桧争辩,认为秦桧心怀不轨,贻误国家。
C.李光深得皇上的信任。皇上许他便宜从事;在他当面呵斥秦桧后,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