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擢进士第,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以张奭为第一。奭,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奭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间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改河东郡兼河东采访使徙抚风郡封高平县男迁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召为宪部兼左丞。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既而乞骸骨,罢为太子太傅。未几,复拜侍中。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大行遗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帝不听。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閤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新唐书·苗晋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河东郡兼河东采访/使徙抚风郡/封高平县/男迁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召为宪部/兼左丞/
B.改河东郡兼河东采访/使徙抚风郡/封高平县男/迁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召为宪部/兼左丞/
C.改河东郡/兼河东采访使/徙抚风郡/封高平县/男迁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召为宪部/兼左丞/
D.改河东郡/兼河东采访使/徙抚风郡/封高平县男/迁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召为宪部/兼左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古代官制中的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B.乞骸骨:指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也称“乞骸”。
C.不趋:趋,指急步而行。古时人臣入朝须急步以示恭敬,文中“不趋”指对君主不敬。
D.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区,也指管理京师地区的衙门,还可指京兆尹,即京师的地方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选才怀私,有失公允。为讨好张倚,他在主持选拔时将张倚的儿子张奭定为第一,后来张奭出丑暴露实情,玄宗因此贬谪了三位大臣。
B.苗晋卿为避灾祸,辞任陕郡。杨国忠向来嫉妒他的声望,在安史之乱陕郡弃守之时心怀鬼胎借机推荐了他前去防守,他以年老为由,没有接受。
C.苗晋卿规劝君主,能识大体。在玄宗驾崩后,肃宗因太过悲伤不能理政,任命苗晋卿暂摄政事,他没有接受,而是劝肃宗遵遗诏,以国事为重。
D.苗晋卿年老体衰,受到优待。他因年老而请求隔天去一次政事堂,得到皇帝允准;代宗到小延英阁召他谈话,开了宰相在小延英阁对答的先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2)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12:0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艺以州降,彦博与有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召入为中书舍人,迁侍郎。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曰:“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帝纳而止。
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王师败绩,被执。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授雍州治中,寻检校吏部侍郎。彦博欲汰择士类,寡术不能厌众,讼牒满廷,时讥其烦碎。复为中书侍郎,迁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其后突利可汗弟结社谋反,帝始悔云。
彦博善辞令,每问四方风俗,胪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高祖尝宴近臣,遣秦王谕旨,既而顾左右曰:“何如温彦博?”十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年卒,年六十三。
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卒后,帝叹曰:“彦博以忧国故,耗思殚神,我见其不逮再期矣,恨不许少闲以究其寿。”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帝命有司为构寝。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新唐书•温彦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B.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C.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D.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汉朝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把策题书写在简册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隋朝开设进士科,也采取对策之法。温彦博就是参了这种考试考上的。
B.检校,是检查、校正之意,唐朝实行检校制度后,在官职前加检校,含有审查核对的职责,有权行使该事职,温彦博担任的吏部侍郞就是检校官。
C.可汗,又称大汗,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部落首领的尊称,正是由于结社谋反的人就是突厥可汗,所以唐皇帝才后悔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
D.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的称号。温彦博的谥号是“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彦博机警敏悟,善长公文典籍。对策科考中高中、谋划幽州罗艺归唐、接纳高丽属国等重大事件,都体现了他才华与谋略。
B.温彦博忠于大唐,有民族气节。唐军与突厥作战,唐军战败,温彦博誓死抵抗,最终在阴山被俘,但拒绝回答突厥多次的逼问。
C.温彦博也有方法和强辩的不足。他在选取官吏和安置突厥这两大方面,由于失误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之情和皇帝的后悔之心。
D.温彦博廉洁尽职,深得皇帝嘉许。死后太宗皇帝后悔没有让他好好休养,就下令给他修建正式的灵寝,让他陪葬在自己陵墓的旁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
(2)每问四方风俗,胪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二人者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兢上言:“相王仁孝,遭荼苦哀毁,以陛下为命,而自托于手足。若信邪佞,委之于法,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累迁起居郎。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睿宗崩,实录留东都,诏兢驰驿取进梓宫。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男。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余篇。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宝初,入为恒王傅。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职。李林甫嫌其衰,不用。卒,年八十。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日:“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日:“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节选自《新唐书·昊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B.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C.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D.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B.实录,古代编年体的一种,专门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
C.梓官,指我国古代皇帝、皇后的棺柩,如:《晋书·帝纪》“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内外肃然,乃奉梓官还邺。”
D.县男,爵名,唐始置,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秦汉时二十等爵制内无“男爵”,“县男”跟“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兢读书广泛,为人正直。他从小就有抱负,精通经学和史学;他只和魏元忠、朱敬则交朋友,这两人当宰相后,向朝廷推荐吴兢写国史。
B.吴兢忠于国家,议事无畏。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相王参与阴谋,朝廷大惊,吴兢上奏为相王辩解,劝皇上消除疑虑,保持了朝政稳定。
C.吴兢修史严谨,不阿权贵。武三思等人主管修史的时代,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记事多不真实,吴兢不满意,就私撰《唐书》等史书。
D.吴兢修史不顺,仕途坎坷。母亲、父亲的去世让他离职中断修史;仕途上先因被判记事不当而遭贬,又在洪州刺史任上受牵连而被贬舒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
②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造,字简舆,姿表瑰杰,性嗜书,少盛气。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 欣然日:“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日:“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日:“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劫,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长庆初,为太原幽镇宣谕使。还,迁殿中侍御史。田弘正遇害,以起居舍人复宣慰镇州行营。顷之,谏议大夫李景俭得过宰相,造坐与饮,出为朗州刺史。开后乡渠百里,溉田二千顷,民获其利,号“右史渠”。迁左司郎中,寻进御史中丞。

造性刚急,人或忤己,虽贵势,亦以气出其上。道遇左补阙李虞,恚不避,捕从者笞辱。左拾遗舒元褒等建言:“造弃蔑典礼,无所畏,辱天子侍臣。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广,道路。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支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造擅自尊大,忽僭拟之嫌,请得论罪。”帝乃诏:台官、供奉官共,听先后行,相值则揖。造弹击无所回畏,发南曾伪官九十人,主吏皆论死。迁尚书右丞,封祁县子。

大和四年,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造果决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绛,余悉投之汉江。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
B.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
C.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
D.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舍人,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所发命令与国家大事的官。
B.长庆,唐穆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新唐书》,是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D.节度使,唐代开始在地方上设立的统领军队的长官,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造仪表俊伟,才能突出。寿州刺史张建封听说他的名声,用文书钱财聘请他;曾奉命成功劝说刘济效忠朝廷,因此得到皇帝的欣赏。
B.温造重视农业,深受爱戴。任朗州刺史时开通后乡渠上百里,灌溉农田二千顷,百姓因此受益,号称“右史渠”。
C.温造性情刚烈,敢忤权贵。对触怒了他的人,即使是权贵,也要在气势上胜过他,因此被权贵怨恨,终被贬官。
D.温造做事果敢,平定叛乱。兴元军叛乱,杀死节度使李绛,温造受命平叛,果断地杀掉八百多人,对发布杀害李绛命令的人处以极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封虽咨谋,而不敢摩以职事,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2)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挺,京兆万年人。太子遇之厚,宫臣无与比。或言太子与宫臣谋逆,又庆州刺史杨文干坐大逆诛,辞连东宫,由是挺与王珪等皆越巂。贞观初,荐为尚书右丞。挺曰:“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旧,愿后臣以劝立功者。”不听。初,挺为大夫时,马周为监察御史,挺不甚礼。及周为中书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很于自用,非宰相器,遂止。帝将讨辽东,择主饷运者。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帝悦曰:“自幽距辽无州县,吾军靡所仰食,卿为朕图之。”即诏挺节度,许以便宜。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泸转粮,自桑乾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进,遂下米台侧,廥之,待冻泮乃运以为解。即上言:“度王师至,食且足。”帝不悦曰:“我明年师出,挺乃度它岁运,何哉?”即诏繁畤令韦怀质驰按。怀质还劾:“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栗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六师所须,恐不如陛下之素。”帝怒。敕治书侍御史唐临驰传,械挺赴洛阳,废为民,使白衣从。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常,以他事系,投缳死。索槖中得挺书,言所电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岁余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新唐书·韦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B.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C.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D.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是洛阳的古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B.“流”,即放逐、流放,是隋唐之时“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
C.“中书令”,文中指三省之一——中书省的长官,与司马迁所任中书令不同。
D.“驰传”,在文中意为“驾驭驿站的车马疾行”,在古代也指驿站的一种马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挺深受器重,多被委以重任。他被推荐为尚书右丞时,婉言拒绝,而未被皇帝采纳;当征讨辽东时,皇帝下诏让其指挥调度,并允许其见机行事。
B.韦挺为官忠诚于朝廷。他的父亲曾为营州总管,了解高丽的情况;后来皇上出兵辽东时,韦挺献上原来的信件,深得皇帝欢心。
C.韦挺审时度势,灵活治事。他接受向辽地运送军粮的任务后,先派遣王安德查看地势;后来行船遇阻,加之当时苦寒不利,因此停运待时。
D.韦挺因诬受责,被革职为民。他因转运粮食问题,受到韦怀质的不公对待,因而被皇帝责罚,后再贬为民,戴上刑具被押往洛阳,并一路由百姓跟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旧,愿后臣以劝立功者。
(2)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

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太牢”指祭祀帝王时用羊和猪当祭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的诏令,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D.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