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儿。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

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纤毫无扰。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①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后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鉴为诗赋,尚《骚》《雅》,作文法西汉,每篇成,学者争相传诵。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半载后,因欲合药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选自《元史·曹鉴传》)

(注)①祔庙:祔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B.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C.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D.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冠”:古代指男子十五岁时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B.“丁内艰”: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古时父母去世,子女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C.“礼部”: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D.“ 谥文穆”:谥号指人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而给予的评判性称号,谥号中的“文”应指“好学博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鉴天资聪颖超人。自小就卓尔不群,成年后通晓《五经》大义。曾奉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对使者的提问应答如流,令使者叹服。
B.曹鉴为官刚正不阿。在湖广任职时,面对丞相忽剌歹的胡作非为,曹鉴遇事遵循事理而行,不像其他的下属官员那样因害怕而回避。
C.曹鉴天性纯朴孝顺。为官数十年,甘于清贫,但对亲族中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的,总是及时地加以接济,因此他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
D.曹鉴为人廉洁谨慎。他曾收纳下属送他的一包辰砂,后因要用辰砂合药,才发现其中夹有黄金,他于是把它还给了已故下属的儿子。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
(2)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02:0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杨朵儿只,河西宁夏人。事仁宗于藩邸,甚见倚重。仁宗始总大政,执误国者,将尽按诛之,朵儿只曰:“为政而尚杀,非帝王治也。”帝感其言,特诛其尤者,民大悦服。
帝宴闲时,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有犯法者,虽贵幸无所容贷。怨者因共谮之,帝知之深,谮不得行。中书平章政事张闾以妻病,谒告归江南,夺民河渡地。朵儿只以失大体,劾罢之。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权臣匿其奸,冀不问,朵儿只劾而杖之,斡来愧死。时位一品者,多乘间邀王爵、赠先世。或谓朵儿只眷倚方重,苟言之,当可得也,朵儿只曰:“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迁中政院使。未几,为权臣铁木迭儿所害而死,年四十二。
初,武宗崩,皇太后在兴圣宫,铁木迭儿为丞相,逾月,仁宗即位,因遂相之。上都富民张弼杀人系狱,朵儿只廉得其所受弼赃巨万万,大奴犹数千,使御史徐元素按得实,入奏。帝震怒,有诏逮问,铁木迭儿逃匿,朵儿只持之急,徽政近臣以太后旨,召朵儿只至宫门,责以违旨意者。帝仁孝,恐诚出太后意,不忍重伤咈之,但罢其相位。仁宗崩,铁木迭儿复相,乃宣太后旨,召萧拜住、朵儿只至徽政院,责以前违太后旨之罪。朵儿只曰:“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铁木迭儿又引同时为御史者二人,证成其狱。未几,称旨执朵儿只,载诸国门之外,与萧拜住俱见杀。是日,风沙晦冥,都人汹惧,道路相视以目。
(选自《元史·列传六十六》
注释①廉得:查访。②咈:违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B.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C.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D.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求多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厉侥幸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武宗”,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王公大臣等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褒或贬的称号。
B.爵,即爵位,一般由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进行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崩,古代天子死称“崩”;而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称“死”,这也是古代等级制度的反映。
D.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专门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朵儿只深谙政事。他认为处理政事,崇尚杀戮,不是帝王治国之法,仁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只杀了罪大恶极者,百姓信服。
B.朵儿只执法严明。张间掠夺百姓土地,朵儿以有失大体之罪,罢免了他;斡来不称职,朵儿对他处以杖刑,使其羞愧而死。
C.朵儿只严于律己。他不乘机邀王爵,因为他自认为蒙受恩遇,常担心不能称职,不敢奢求什么,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D.朵儿只不畏权贵。他查实丞相受贿且数额巨大后,便下令去搜捕铁木迭儿,终因太后干预的缘故,只是罢免了他的相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见其正色,为之改容。
(2)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违太后旨,汝岂有今日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天祥,字吉甫,少隶军籍,善骑射。中统三年,李璮叛据济南,结宋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承制以天祥为千户,屯三汊口,防遏宋兵。事平罢归,居偃师南山,有田百余亩,躬耕读书,从之游者甚众。其居近缑氏山,因号曰缑山先生。初,天祥未知学,佑未之奇也,别去数岁,献所为诗于佑,佑疑假手它人,及与语,出入经史,谈辨该博,乃大称异。至元十一年,从仕郎。十三年,兴国军以籍兵器致乱,行省命天祥权知本军事。居岁余,诏以本军为路,有代天祥为总管者,务变更旧政,治隐匿兵者甚急,天祥去未久而兴国复变,邻郡寿昌府及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守将以应之。时方改行省为宣慰司,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讨之,至樊口,兵败死。黄州遂声言攻阳罗堡,鄂州大震。时忽都帖木儿恇怯不敢出兵,天祥言于居贞曰:“阳罗堡依山为垒,素有严备,彼若来攻,我之利也。且南人浮躁,轻进易退,官军凭高据险,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居贞深然之,而忽都帖木儿意犹未决。闻至阳罗堡,居贞力趣之,乃引兵宿于青山,明日,大败其众,皆如天祥所料。行省闻变,尽执鄂州城中南人将杀之,以防内应,天祥力止之,至是被执者皆纵去。复遣天祥权知寿昌府事,授兵二百余人。为乱者闻官军至,皆弃城依险而自保。天祥以众寡不敌,非可以力服,乃遣谕其徒使各归田里,惟生擒其长毛遇顺、周监斩于鄂州市。大德三年六月,迁河北河南廉访使,以疾不起。人有冤抑,往往就天祥家求直,天祥以不在其位,却去之。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复遣使召之,辞以老疾不起。延佑三年四月,卒于家,年八十。追封赵国公,文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不符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B.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C.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D.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在古代意义丰富,有台阶的意思。也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朝廷罢免除去官职。
B.万户,官职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其军制设万户为万夫之长,隶厲子中央枢密院;驻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
C.行省,“行中书省"的简称,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在当时主要进行军亊管理。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平生事迹与品徳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兮。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天样淡泊名利。在平定李璮之乱后,皇帝赐予他百亩田而罢免了他的职务,他住在偃师南山中,边耕种边读书,来向他求教的人有很多。
B.陈天样策略得当。在他离开后不久,接替他的人改变了他制定的策略,兴国发生了民变,附近县城的叛民也乘势杀死守将来响应。
C.陈天样料亊如神。在忽都帖木儿对陈天样的计策还在犹豫不决时,贾居贞引兵前去迎战阳罗堡的叛民,结果完全符合陈天样的預料。
D.陈天祥恪尽职守,在调任河北河南廉访使后,因病未就任,而一些受到冤枉的人却到他家中来伸冤.他因自己不在任就让他们离开了。
【小题4】把文中幽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天祥未知学,佑未之奇也,别去数岁,献所为诗于佑,佑疑假手它人。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刘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邓州穰城。整沉毅有智谋,善骑射。金乱,入宋,隶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珙攻金信阳,整为前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还报。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曰赛存孝。累迁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知泸州军州事。
整以北方汉人,捍西边有功,南方诸将皆出其下,吕文德忌之,所画策辄摈沮,有功辄掩而不白,以俞兴与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图整。兴以军事召整,不行,遂诬构之,整遣使诉临安,又不得达。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将见杀,整益危不自保,乃谋款附。
中统二年夏,整籍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入附。世祖嘉其来,授夔府行省,兼安抚使,赐金虎符,仍赐金银符以给其将校之有功者。俞兴攻泸州,整出宝器分士卒,激使战,战数十合,败之。复遣使以宋所赐金字牙符及佩印入献,请益屯兵、厚储积为图宋计。
三年,入朝,授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赐银万两,分给军士之失业者,仍兼都元帅,立寨诸山,以扼宋兵。同列嫉整功,将谋陷之,整惧,请分帅潼川。七月,改潼川都元帅,宣课茶盐以饷军。四年五月,宋安抚高达、温和,进逼成都,整驰援之。宋兵闻赛存孝至,遁去,将捣潼川,又与整遇于锦江而败。至元三年六月,迁昭武大将军、南京路宣抚使。
四年十一月,入朝,进言:“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捍蔽。”廷议沮之。整 又 曰 自 古 帝 王 非 四 海 一 家 不 为 正 统 圣 朝 有 天 下 十 七 八 何 置 一 隅 不 问 而 自 弃 正 统 邪!”世祖曰:“朕意决矣。”
其夕,愤惋而卒,年六十三。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武敏。
(节选自《元史·刘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 非 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 圣 朝/有 天 下 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不 问 而 自 弃/正 统 邪
B.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 非/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 圣 朝/有 天 下 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不 问 而 自 弃 正 统 邪
C.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非 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圣 朝 有 天 下 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 不 问/而 自 弃 正 统 邪
D.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 非 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 圣 朝/有 天 下/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不 问 而 自 弃 正 统 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中统”“至元”。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
B.“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
C.课,古代的一种赋税,“宣课茶盐以饷军”,即专门管理茶税盐税以作为军饷。
D.谥,在君主时代,皇帝根据臣子的功劳业绩所赐予的一种称号,如“武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孟珙很赏识刘整。孟珙攻打信阳,刘整任前锋,以少胜多,活捉了守城的将领,孟珙大为吃惊,称其“赛存孝”,并多次提升刘整。
B.刘整归降世祖事出有因。刘整捍卫边疆有功,吕文德忌妒他,天子也趁机打击陷害他,刘整恐惧,怕不能自保,无奈投降蒙古。
C.刘整刚毅有智谋。俞兴进攻泸州,刘整拿出金银宝器激励将士奋勇作战,打了几十个回合,终于把俞兴打败了。
D.世祖对刘整并非言从计听。至元四年十一月,刘整入朝向世祖献计,这个意见在朝廷上讨论时被否决;刘整再次述说主张,被世祖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曰赛存孝。
(2)宋兵闻赛存孝至,遁去,将捣潼川,又与整遇于锦江而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别的因在襁褓时,与其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宫庭。戊申,父抄思卒,母张氏迎别的因以归。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甲寅,世祖以宗王镇黑水,命别的因袭抄思职,为副万户,镇守随、颍等处。丙辰冬十有二月,世祖复谕征镇军士悉听别的因号令。别的因身长七尺余,肩丰多力,善刀舞,尤精骑射,士卒咸畏服之。世祖即位,委任尤专。冬十一月,谒见世祖于行在所,世祖赐金符,以别的因为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时二州地多荒芜,有虎食民妻,其夫来告,别的因默然良久,曰:“此易治耳。”乃立槛设机,缚羔羊槛中以诱虎。夜半,虎果至,机发,虎堕槛中,因取射之,虎遂死。自是虎害顿息。至元十三年,授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佩金符。时信阳亦多虎,别的因至未久,一日,以马裼置鞍上出猎,命左右燔山,虎出走,别的因以裼掷虎,虎搏裼,据地而吼,别的因旋马视虎射之,虎立死。十六年,进宣威将军、常德路副达鲁花赤。会同知李明秀作乱,别的因请以单骑往招之,直抵贼垒,贼轻之,不设备。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别的因闻于朝,明秀伏诛,贼遂平。三十一年,进怀远大将军,迁池州路达鲁花赤。之官,道经颍上。颍近荆山,有野豕时出害民禾稼,民莫能制。闻别的因至,迎拜境上,告以其故。别的因曰:“毋虑也。”遂至荆山,以狼牙箭射之,豕走数里。至大二年,卒,年81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B.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C.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D.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古代泛指四至五岁的幼童。
B.戊申,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年、纪月、纪时等。
C.金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因力大技精。他身高七尺多,肩膀宽阔,善于舞刀,尤其精于骑马射箭。
B.别的因深受世祖重用信任。世祖曾下令征镇军士全都听从他的号令。即位后,更是特别重用,赐给他金符。
C.别的因关爱百姓。寿颍二州,地多荒芜,有虎食人,他设置机关捕虎,有时甚至烧山使虎出来,亲自射杀。
D.别的因忠贞无畏。李明秀作乱时,他自请劝降,深入贼垒,说服李明秀与其一道来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立槛设机,缚羔羊槛中以诱虎。夜半,虎果至,机发,虎堕槛中,因取射之,虎遂死。
(2)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思堂记

(明)宋濂

永之为言长也。所谓永思者,长思而不忘。长思而不忘者为谁?福清林荣字得仁也。得仁十岁丧父,洎长,以县诸生贡上太学。谦慎而齊饬①,声誉出荐绅间。会濂朝京师,乃来请曰:“荣也念父不见,或食焉,或羹焉,或寝且息焉,恒悬悬有思。思之不得,则升高远望,草木之敷腴,山川之郁纡,万物欣欣有自得意,辄泫然流涕曰‘光景日新,吾父独何之乎?’如此者久之,因以永思题诸堂楣,以志无穷之悲,先生愿为记之。”

濂曰:“不然也。子之父固亡,子幸有母夫人存,承候颜色,问衣燠寒而进退之,弄雏其侧以悦之,依依嫪恋②,如羊之跪乳,乌之反哺,其乐将无涯,视五鼎万钟,若不能过之。子何乃自苦,日惨然以悲?父固当思也,思或郁陶成疾。独不计贻母之忧乎?”得仁曰:“荣始二十又七,独与母居,如之何勿思吾父生我之劬劳?欲报之德,所谓‘昊天罔极’者也。一乘驭则思为其执鞭,一就寝则思为其扇枕,一有疾则思为其尝药,今皆不可得已,触目之间,无非可感,如之何勿思?”

濂曰:“不然也。人心若不知足,得陇望蜀。濂也父母皆殁久矣,其分当永思乎?虽曰偏侍③,不独于濂乎?为子谋者,当思尽孝以养母,致思贵富以显父,使人称之曰某氏之子,斯为永思也巳。”得仁曰:“非此之谓也。尽孝养母,荣岂不知之?奚俟先生之言?若曰致思于富贵富累于千金贵为三事大夫纵可以慰母心而吾父不知享焉终有不惬吾情者事不得其全故也。如之何勿思?”

濂曰:“子之言美矣善矣,而又有一说,愿为子陈之。夫为孝子者,不当为无益之思,而思不死其亲可也。其谓不死者何?子于事君之际,则必自思曰:此当馨厥忠,不可溺于邪佞,恐辱吾父也。涖官④之时,则必自思曰:此当廉且勤,不可习于贪怠,恐辱吾父也。鞫狱之,则必自思曰:此当钦且恤,不可务于苛刻,恐辱吾父也。交友之中,则必自思曰:此当主于信,不可待以浮伪,恐辱吾父也。出言之间,则必自思曰:此当合于正,不可流于涖遁⑤,恐辱吾父也。能思是,子之父虽死,其不死矣乎?触类而长之,如此可思者甚众,虽更仆⑥不能尽也。子能力行之,方可尽永思之道也。于子何如?”荣复泫然流涕曰:“斯言也,荣未前闻也。敢不夙夜衹奉。

濂既退,嘉得仁之能孝也,因次第问答之语,记诸堂壁云。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齊饬:庄重恭敬。②嫪恋(lào1iàn);留恋不舍。③偏侍;谓双亲一方去世,一方尚在。④涖(lì)官:官员到任。⑤涖遁(bìdùn):邪说遁辞。⑥更仆:计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衣燠寒而进退之   进退:增减
B.不独于濂乎 愈:更加
C.鞫狱之   顷:时候
D.因次第问答之语 次第:依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长思而不忘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B.①得陇望蜀   ②故从俗浮沉
C.①其谓不死者竟日默默在此
D.①荣未前闻也 ②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人记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本文因事见义,通过林荣求堂记一事,阐述了行孝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B.林荣年幼丧父,独自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常触景伤情,思念父亲而不能自己。长大后,为人谦虚谨慎、庄重恭敬,因此以生员的身份被荐举入太学。
C.宋濂认为林荣应该尽心奉养母亲,而不能一味地沉浸在对父亲的思念中,并以自己的境遇与之对比,提出了要奉养生者、尊显死者的观点。这在今天也具有教育意义。
D.文章以“思”字一以贯之,层层推进,最后阐明“永思之道",将行孝提升到忠君、勤政、宽容、信义等层面,体现了曲终奏雅、文以载道的特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若 曰 致 思 于 富 贵 富 累 于 千 金 贵 为 三 事 大 夫 纵 可 以 慰 母 心 而 吾 父 不 知 享
焉 终 有 不 惬 吾 情 者 事 不 得 其 全 故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固当思也,思或郁陶成疾,独不计贻母之忧乎?
②子于事君之际,则必自思曰:此当罄厥忠,不可溺于邪佞,恐辱吾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