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衰,窃爱怜之②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④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小题2】翻译: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04:0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感谢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加横线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还柱走    倚柱
B.乃引匕首提秦王 吾还也
C.是寡人过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次进 常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小题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群臣
A.太子迟之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吾得兄事之D.函封之
【小题5】下列对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大喜”“见燕使者”,照应前文荆轲所说的献首、献图“必说见臣”的话。说明荆轲料事准确, 突显其“智”。
B.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反衬了荆轲的勇敢,说明荆轲“有所待”的必要性,千钧一发之际,荆轲镇静自若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更突出了荆轲的沉勇机智。
C.廷刺秦王时,秦王袖绝而命不绝,惊、起、绝、拔、操、急,六字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秦王反应敏捷,身手不凡的王者特点。
D.刺杀失败,荆轲两脚张开像箕一样坐在地上,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突出了荆轲蔑视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①,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②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②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③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苏子:即苏代,苏秦的弟弟。②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欲去之( ) (2)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
【小题2】请为选择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确含义。
(1)苏代伪谓齐王曰  ( ) 
A. 假装   B. 欺骗 C. 虚伪 D.伪装
(2)茂德王之赐    ( )
A. 有德行 B.恩惠 C. 赏赐 D.感激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甘茂亡秦且之齐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B.厚其禄以迎之  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C.弃逐于秦而出关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D.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2)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小题5】甘茂为什么对苏代讲“江上处女”的故事?
【小题6】依据全文,概述苏代是如何帮助甘茂“重于齐”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弱则必为王矣    役:役使
B.使者未来,又绝之  重:加重
C.乃使勇士往齐王    詈:辱骂
D.楚国不尚乎 全:保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仪狡诈的一组是(  )
①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②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
③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④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⑤张仪至,称病不朝  ⑥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自荐出使楚国,他的目的是离散齐楚联盟,为秦国攻打齐国扫清障碍。
B.陈轸认为与齐国绝交不仅会孤立楚国,还可能引来秦国和齐国的双面夹击。
C.张仪承诺给楚国商、於六百里土地,赢得怀王君臣的信任,促使楚国与齐绝交。
D.怀王不听陈轸劝告,兴兵攻打秦国,却因失去友邦反遭秦、齐、韩的联合打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犀首立五王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

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曾因佩五国相印而声名显赫。②句:公孙衍拥立五国国君为王,中山国君最后被推立。③田婴:齐威王之子,战国时齐国大臣。④句:中山国即使遭到比废除王号还大的祸患。⑤张丑:田婴属下。负海:《战国策·齐策一》中“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这里指齐国。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B.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C.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D.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登认为齐国与赵、魏两国攻打中山国,这无异于为赵、魏两国赶羊,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
B.在张登看来,齐王现在应该召见中山君,并允许他称王,中山君就会与赵、魏两国断交,并会与齐结交。
C.张丑认为,张登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很难相信张登会给齐国带来好处。
D.田婴按张登所说的做了,但张登又去游说赵、魏两国,并且赵、魏两国也同意了张登的建议,最终中山与齐绝交。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同类题5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B.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如果,果真
C.秦之遇将军   遇:会面,碰到
D.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不过
【小题2】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箱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知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将军就显得头脑简单,无勇无谋,轻信他人。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