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导。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其祸至,燕太子丹之  患:担心
B.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C.使于秦,以重利 窥: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希望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此来消除收留樊将军的借口。
B.太子丹礼贤下士,情系部属。为了国事,他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并和田光商量国事。听到田光死了,双腿跪行流涕。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杀死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轲可使也。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7 07:4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仪事秦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臣憎张仪,仪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即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

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王可伐韩临周。’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张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齐、楚攻魏,公必危矣。”张子曰:“然则奈何?”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

雍沮谓齐、楚之君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乎?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恶仪,必攻魏。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若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齐、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于魏。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B.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C.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D.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是秦王谥号。谥号是君王死后根据他们平生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表示对君王的尊重和赞美。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C.“寡”,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孤、不榖等。
D.“子”,在姓氏后加子是对对方的尊称,一般用于男性,如孔子、庄子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死后,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机毁谤张仪,指责他对武王不忠心。而此时齐国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他不该重用张仪。
B.张仪谋略深厚、反应敏捷,以自己作为齐魏相争的诱饵,告诉秦王可乘乱取利,使秦王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远离祸患。
C.张仪到了魏国,派门客把对秦王说过的话再说给齐王听,使齐王明白攻打魏国正中张仪奸计。齐王撤军,魏国得救,张仪也使自己在魏国得以保全。
D.雍沮充分利用齐楚两国对张仪的仇恨,让他们误以为行使计谋会陷进张仪圈套,使他们放弃攻打魏国,从而挽救了张仪。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
(2)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

同类题4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樊於期( )    (2)戮没( )   (3)揕其胸(    )  (4)切齿拊心(    )
【小题2】写出两段话中表示敬称的三个词语。
(1)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献鱼

刘向

楚人有献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弃之可惜,故来献也。”左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囷仓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余衍之蓄聚于府库者,境内多贫困之民,皆失人之道。故厨庖有肥鱼,厩有肥马,民有饥色。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其以此谕寡人也。今行之。”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宫不御者,出而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选自《新序·杂事》)

(简注)①囷仓:粮食仓库。圆形为囷,方形为仓。②旷夫:成年而无妻的男子。③不御者:指未曾侍寝君主的宫女。

(阅读指要)文章写楚王受到渔夫献鱼的启发而推行德政,疏散国库中积贮的财粮,遣放后宫多余的宫女以博取民心。在写法上采取以故事委婉规劝的方式,结尾点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卖之不(______) (2)不知(______)
(3)皆失人之道(______)  (4)今行之(______)
【小题2】“饥”和“饿”在现代汉语中是同义词,下面句子中的“饥”、“饿”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它。
(1)民有色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有饿民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与“楚人有献鱼楚王者”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耻学于师。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D.村中少年好事者。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
(2)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
【小题5】这则故事借__________作譬喻,讽劝__________。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运用这种写法的一篇文章题目《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