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媪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憙、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如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注)①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②庸:古同“佣”,雇佣,任用。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
D.秘器,指棺木。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任陈留太守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不求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做太保时,级别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郑冲是武帝的心腹之臣。在李憙、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并一次次地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D.郑冲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2)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7 08:4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咸在位多所执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朝廷从之。
迁尚书左丞。时汝南王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诏司隶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二十万,谥曰贞。
(注)①毛玠: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17》,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B.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C.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D.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子孙后代沿袭先代的做法。“袭父爵”是指傅咸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
B.“布衣”是麻布衣服,古代平民通常穿布制的衣服,后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百姓。
C.“复除”即免除赋役,古代做官、服兵役或朝廷认为有特殊贡献者可以免除赋役。
D.“赠”即追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可用于朝廷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咸聪慧明达、善写文章。他的言论自成规箴之言,能警醒人们引以为戒。颍川庾纯常常感叹傅咸的文章与诗人的创作接近。
B.傅咸刚正率直,直言敢谏。他上书指出晋武帝登基十五年来虽日理万机,但国家、百姓仍旧不富裕。他提出的多项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
C.傅咸坚持原则,行事公道。他对夏侯骏随心所欲褒贬官员的行为不满,上奏罢免其官职,在司徒魏舒屡次推托拒绝后独自上书。
D.傅咸直指时弊,忧国忧民。他反对世俗奢靡,为此上书朝廷,他认为朝廷的封赏没有节度,对此表达了担忧,希望引起执政者的关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
(2)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璀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弱冠为魏尚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在位十年,以任职称。数岁转廷尉卿。璀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璀先收艾。会以璀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璀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俄而会至,乃悉请诸将胡烈等,因执之,囚益州解舍,遂发兵反。会留瓘谋议,乃书版云“欲杀胡烈等”,举以示瓘,瓘不许,因相疑貳。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及暮,瓘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已唱义,陵旦共攻会。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尽杀之。事平,朝议封于璀。瓘以克蜀之功,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太康初,迁司空。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威谓纯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璀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璀于此不复有言。贾后由是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己淫虐;又闻瓘与玮有隙,遂谤璀与亮欲为伊霍之事,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璀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左右疑遐矫诏,威谏曰:“礼律刑名,台辅大臣,未有此比,且请距之。”瓘不从,遂与子恒、 岳、裔及孙等九人同被害,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卫瓘传》)
(注)①玮:指楚王司马玮。②亮:指汝南王司马亮。③伊霍之事:伊霍,商伊尹和汉霍光的并称。后世往往以此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B.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璀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C.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D.会以璀兵少/欲令艾杀璀/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是表示男子已具有成人资格的年龄称谓,女子到成人的年龄则以“及笄”称。
B.军司,指出征时主帅的主要僚佐,因为避司马师讳,改魏晋的“军师”一词而来。
C.平旦,指十二时辰中的寅时,比“鸡鸣”早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三时至五时。
D.矫诏中的“诏”指诏书,即皇帝的命令或文告,这里强调“收瓘”的诏书是诈称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瓘明理有识,处世为官有方。他入仕十年中,对权臣不亲不疏,深受傅嘏的推重;任职廷尉期间,通晓法理,大小案件都能依据实情判断。
B.卫瓘颇有谋略,成功平息叛乱。钟会谋反时,他先设法将此消息传到军中,后又作讨伐檄文宣告诸军,致使钟会的反叛因不得人心而失败。
C.卫瓘功成不居,谢绝朝廷加封。朝廷论功行赏时,他以自己在讨伐蜀国的战争中,并无拔旗斩将之功而坚决辞让,此举很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D.卫瓘忠于朝廷,反遭诬陷报复。他因太子鲁钝暗昧,借宴饮假托酒醉委婉劝谏废除太子,却引起贾后的怨恨;最终惨遭冤杀,祸及子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
(2)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

同类题3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也。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守。靖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泛衷、张甝、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拜驸马都尉,出为西域戊己校尉长史。太子仆同郡张勃特表,以靖才艺绝人,宜在台阁,不宜远出边塞。武帝纳之,擢为尚书郎。与襄阳罗尚、河南潘岳、吴郡顾荣同官,咸器服焉。靖与尚书令卫瓘俱以善草书知名,帝爱之。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能及靖。靖在台积年,除雁门太守,迁鲁,又拜酒泉太守。惠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元康中,西戎反叛,拜靖大将军梁王彤左司马,加荡寇将军,屯兵粟邑,击贼,败之。迁始平内史。及赵王伦篡位,靖应三王义举,以左卫将军讨孙秀有功,加散骑常侍,迁后将军。太安末,河间王颙举兵向洛阳,拜靖使持节、监洛城诸军事、游击将军,领雍、秦、凉义兵,与贼战,大破之,靖亦被伤而卒,追赠太常,时年六十五。后又赠司空,进封安乐亭侯,谥曰庄。靖著《五行三统正验论》,辩理阴阳气运。又撰《索子》、《晋诗》各二十卷。又作《草书状》,其辞曰:“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虬蟉,或往或还。” 靖有五子:鲠、绻、璆、聿、綝,皆举秀才。聿,安昌乡侯,卒。少子綝最知名靖每曰綝廊庙之才非简札之用州郡吏不足污吾儿也入为黄门侍郎出参征西军事转长安令在官有称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子綝最知名/靖每曰綝廊庙之才/非简札之用州郡吏不足污吾儿也/入为黄门侍郎/出参征西军事/转长安/令在官有称/
B.少子綝最知名/靖每曰/綝廊庙之才/非简札之用/州郡吏不足污吾儿也/入为黄门侍郎出参征西军事/转长安令/在官有称
C.少子綝最知名/靖每曰/綝廊庙之才/非简札之用/州郡吏不足/污吾儿也/入为黄门侍郎/出参征西军事/转长安/令在官有称
D.少子綝最知名/靖每曰/綝廊庙之才/非简札之用州郡吏不足/污吾儿也/入为黄门侍郎出参征西军事/转长安令/在官有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指经书和史籍,是我国传统图书的两大部类,文中代指各种典籍
B.相,同《张衡传》“出为河间相”之“相”,指辅佐藩王处理政务的官员
C.阴阳,古代中国哲学概念之一,古人以阴阳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
D.秀才,原指才能优异之士,文中指的是获得府学、县学入学资格的生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靖博学多才,广受推重。他在太学时就驰名海内,傅玄张华与他仅见一面就结下深厚情谊,一同任职的众人都很钦服他,武帝对他也很赏识。
B.素靖见识深远,明察时势。他早就预见到天下将大乱,晋王朝将走向衰亡,后来果然应验,发生了西戎反叛、赵王篡位、河间王进犯洛阳等事件。
C.索靖尽心平叛,屡立战功。元康年间,在粟邑屯兵打败叛贼,受三王推举以左卫将军身诛灭孙秀;太安末年,统领雍、秦,凉州义兵大败叛军。
D.索靖擅长草书,造诣深厚。他和卫瓘都以草书知名于世,而在草书艺术上各有所长,著有《草书状》一篇,精辟地论述了草书的艺术特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
(2)太子仆同郡张勃特表,以靖才艺绝人,宜在台阁,不宜远出边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撑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转主薄。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尚书令。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①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为尚书令,王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焉。
(2)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于帝。

同类题5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晏驾:晏,迟;驾,皇帝车驾;晏驾原指宫车迟出,这里隐讳地说帝王不上早朝。
D.小字:古人的“小字”,就是乳名,比较著名的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