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①,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士,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宋史·王安礼传》

注:①秦内史廖是秦国的内史,名廖;由余是西戎的臣子,奉命出使秦国,后被内史廖使用反间计,归顺秦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B.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C.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D.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科,也称登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一般考中进士就可称登科。
B.品,封建时代官吏的级别,共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共十八级。文中“著作佐郎”是正八品第十五级。
C.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的意思,文中指祭祀。
D.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地位与丞相相当,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礼才华出众。因兄长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八品小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深得皇帝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押在御史狱,形势十分危急,没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妥和积压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9 05:4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其父曰 告诉
B.能属文 通“嘱”,嘱咐。
C.不俟报 等待
D.此朕所服得验者 效验
【小题2】下列选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唐,世以财雄边郡   夫晋,何厌之有?
B.赐钱二十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此朕所服得验者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尝拥商赀于汴、洛间   贪于财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由于总是生病,所以皇帝赠予他兵部尚书一职。
C.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
(2)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出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久之,无至者。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观者始有怖色。乃简卒三千,顺流而下。将至广,悉众登岸,营于南门。智高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徙知潭州。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罕为治妾而反其资,妇良愈,郡人传为神明。以光禄卿卒,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王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B.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C.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D.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六部之一,古代掌管全国户口、财赋、土地以及水利工程的官署。
B.缗钱,指以千文结扎成串的铜钱,汉代作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C.属,用在人称代词后表复数。如《鸿门宴》中:“吾属皆且为所虏。”
D.枭首,古代酷刑,把人头砍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罕征税公平,深受众人信服。在宜兴为政期间,针对百姓的申诉,他根据百姓田地位置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免交租税,让人心服口服。
B.王罕善理政事,为国节省财力。为太宗修建别庙时中贵人提出木材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加以粉饰即可,最终只更换了一根楹柱。
C.王罕考虑事情周到,做事讲究策略。侬智高入侵,针对有些人有田客(佃户)而有些人没有田客的实际情况,就呼令耆长征发居民,补充壮丁,解了侬智高入侵之围。
D.王罕真诚为民,为狂妇讨回公道。王罕面对狂妇委婉地慢慢加以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事情原委并做出了公正判决,狂妇精神状况最终恢复清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
(2)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B.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C.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D.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等。
C.《春秋》,即《春秋经》,是儒家的经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②儇:xuān,轻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庆历、嘉祐、元祐,都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谥,即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他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官府用作录取读书人的标准。
D.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酒阐述变法的主张。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3)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柏,字会之,婺州金华人。大父从杨时受《易》、《论语》,既又从朱熹、吕祖谦游。父瀚,朝奉郎、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兄弟皆及熹、祖谦之门。柏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年逾三十,始知家学之原,捐去俗学,勇于求道。与其友汪开之著《论语通旨》,至“居处恭,执事敬”,惕然叹曰:“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亟更以鲁斋。从熹门人游,或语以何基得熹之传,即往从之,授以立志居敬之旨,且作《鲁斋箴》勉之。质实坚苦,有疑必从基质之。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标注点校,尤为精密。夙兴见庙,治家严饬。当暑闭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也。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来学者众,其教必先之以《大学》。蔡抗、杨栋相继守婺,赵景纬守台,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乡之耆德皆执弟子礼。理宗,率诸生制服临于郡。柏之言曰:“伏羲则‘河图’以画八卦,文王推八卦以合‘河图’者,先天后天之宗祖也。”又曰:“大禹得‘洛书’而列九畴,箕子得九畴而传《洪范》。范围之数,不期而暗合。”又曰:“今《诗》三百五篇,岂尽定于夫子之手?所删之诗,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汉儒取于补亡。”乃定《二南》各十有一篇。又曰:“《大学·致知格物章》未尝亡。”还《知止》章于《听讼》之上。谓:“《中庸》古有二篇,诚明可为纲,不可为目。”定《中庸》诚明各十一章,其卓识独见多此类也。其卒,整衣冠端坐,挥妇人勿近。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曰文宪。

(节选自《宋史·王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B.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C.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D.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学”是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王柏祖、父两代都深得大儒朱熹、吕祖谦之传。
B.“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有别于官学的教育机构,宋代大为兴盛,官府和民间都能开设。
C.“崩”,古代对帝王死的一种称法,此外,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
D.“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柏尽弃俗学,力行求道。他年轻时心气甚高,自号“长啸”,显露出卓尔不凡的名士气质;但当他领悟到儒家要义后,毅然改号“鲁斋”以抑锋芒。
B.王柏至城为学,务求精研躬行。他直到而立之年才接受了儒学,从此结交名家,刻苦研习,每遇疑难,必向老师请教;还写了一篇《鲁斋箴》来勉励自己。
C.王柏弘扬儒学,深受众人敬重。他精心缜密地编订古籍,以利于传播;来向他求教的人特别多,他任书院讲师时,连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都向他执弟子礼。
D.王柏见解独特,大胆质疑经典。他崇古但不泥古,对古代典籍进行辨析论证,对《诗经》的、选篇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四书》的篇章编排也有独立判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当暑闭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也。
(2)所删之诗,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汉儒取于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