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确信)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B.终期于尽(期限) 向之所欣(原先)
C.临文嗟悼(面对)   列坐其次 (次序)
D.及其所之既倦(到,往)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抒发)
【小题2】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俯察品类之盛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当其欣于所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以“修禊”之事为名,以享视听之乐为实。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作者肯定了庄子的生死观,阐述了“死生亦大矣”这一基本观点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感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小题4】将第一卷中文言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9 12:4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兰亭集序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书法史上,作者被称之为“__________”;《兰亭集序》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概述第①段内容。
【小题3】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走向灭亡。
B.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都要死亡。
C.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灭亡。
D.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归结于死亡。
【小题4】第②段中两次使用了“俯仰”一词,说说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5】简析本文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小题2】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小题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子画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慨之矣  系:附着,随着B.虽舍万殊 趣:同“取”
C.终于尽    期:注定D.虽无丝竹管弦之  盛:盛大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既倦 ④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小题4】翻译文章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史馆修撰。逾岁,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乙)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臣装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B.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装度事/
C.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D.宰臣表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在古代汉语有三种意思: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单独,孤单:封建侯王自称。(甲)文中“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中的“孤”指前者。
B.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会试通过者的称谓,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C.翰林指唐代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文中的“段文昌”就是唐宪宗的文学侍从官。
D.礼部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之一,掌管天下礼仪祭享及学校贡举之政令,主管有尚书和侍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勤学成才,受到大家赏识。他三岁而孤,被堂兄抚养,刻苦学习儒家经典;考中进士后,受到郑余庆、董晋、张建封等人的赏识。
B.韩愈直爽坦率,也因此而被贬。他说话不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品德专一正派:曾写文章极力批判宫市的弊端,被皇帝贬做阳山县令。
C.王羲之批评了前人观点,认为“一死生”是不真实的,“齐彭殇”是妄造的,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渴望着在有生之年能多做实事的志向。
D.《兰亭集序》中,“悲夫”既与“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相呼应,又与前文“信可乐也”“岂不痛哉”照应,使文章形成了“乐——痛——悲”三层情感波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不悦愈者,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2)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