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令韩、魏、楚三个国家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要向秦国依附,(燕国)派刺客却没有成功,(赵国)良将还活着。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把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加速祸患。
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戍边士兵(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号召起义),函谷关被攻下,楚人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职位低的人就深感羞耻,官位高的就被人阿谀奉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0 12:5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巽,字令叔,赵郡人。少苦心为学,以明经调补华州参军,拔萃登科,授鄠县尉。周历台省,由左司郎中出为常州刺史。逾年,召为给事中,出为湖南观察使,锐于为理。五年,改江西观察使,加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巽持下以法,吏不敢欺,而动必察之。顺宗即位,入为兵部侍郎。司徒杜佑判度支盐铁转运使,以巽干治,奏为副使。佑辞重位,巽遂专领度支盐铁使。榷筦之法,号为难重,唯大历中仆射刘晏雅得其术,赋入丰羡。巽掌使一年,征课所入,类晏之多岁,明年过之,又一年加一百八十万贯。旧制,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抵河阴,久不盈其数,唯巽三年登焉。迁兵部尚书,明年改吏部尚书,使任如故。
巽精于吏职,盖性使然也。虽在私家,亦置案牍簿书,勾检如公署焉。人吏有过,丝毫无所贷,虽在千里外,其恐栗如在巽前。初,程异附王叔文贬窜巽知其吏才明辩奏而用之宪宗不违其请异勾检簿籍又精于巽故课最加衍亦异之助焉。巽为吏部尚书,卧疾,郎官相率省问,巽初不言其病,与之考校程课,商略功利,至其夕而卒。然性强很狡恶,忌刻颇甚,乘德宗之怒,谋杀窦参,物论冤之。初,参为宰相,不悦于巽,自左司郎中出为常州刺史,仍促其行。不数月,参贬郴州司马。久之,巽自给事中为湖南观察使,郴即属郡也。宣武军节度使刘士宁以擅袭父任,物议不可,朝廷不得已而授之。及参之贬,士宁尝以绢数千匹赂参,巽在湖南具奏其事,言参与藩镇交通,德宗怒,遂赐参死,议者冤之。巽廉察江西,徇喜怒之情,而无罪被戮者多矣。元和四年四月卒,时年七十一,赠尚书左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异附王叔文贬窜/巽知其吏才明辩/奏而用之/宪宗不违其请/异勾检簿籍/又精于巽/故课最加衍/亦异之助焉
B.程异附王叔文贬窜/巽知其吏才明辩/奏而用之宪宗/不违其请/异勾检簿籍/又精于巽故/课最加衍/亦异之助焉
C.程异附王叔文贬/窜巽知其吏才/明辩奏而用之/宪宗不违其请/异勾检/簿籍又精于巽/故课最加衍/亦异之助焉
D.程异附王叔文贬窜/巽知其吏才明辩/奏而用之/宪宗不违/其请异/勾检簿籍/又精于巽故课最/加衍亦异之助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科”,旧时也称“登第”,指旧时科举考试考中进士。
B.“征课”指按照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后文“程课”同义。
C.“明年”就是今年的下一年,与现代汉语中的“明年”意思相同。
D.“出”“迁”均为官职调动之词,“出”指离京为官,外任、外迁;“迁”一般指升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巽自幼苦心学习,以明经调任补做华州参军,后来登科,授予鄠县太尉一职,他遍历台省,为人奸诈凶恶,好嫉妒。
B.李巽依法管理下属,管理没有敢欺瞒的,顺宗时,凭着自己干练有治才,被司徒佑推荐担任度支盐铁转运副使,在职第一年,赋税就超过了刘晏许多年的。
C.李巽本性精于吏职,即使在自己家里,他也放置文书簿册,考核检查文书簿册像在公署中一样。
D.李巽为人严苛豪强,对别人的过错丝毫不宽恕,即使卧病在床,郎官们来探望他,也不与他们谈病,而是跟他们考查赋税,谈论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吏有过,丝毫无所贷,虽在千里外,其恐栗如在巽前。
(2)巽廉察江西,徇喜怒之情,而无罪被戮者多矣。

同类题3

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面问题。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① )太白“开帆入天镜”(② )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③    )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④ )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1)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⑤ ),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2)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⑥ ), 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2)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小题3】对本段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写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风景: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明显。
B.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阐明彭蠡口江面的广阔,四望无际;引用苏轼的文句是为了突出在自然景观中渗透了人文景观。诗文传说与名胜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C.作者为了体现大孤山的特点,先用小孤山与之相比较,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然后以西梁山类比,使人由经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
D.作者融情入景,暴露自己的心境,在文中写江水清浊明显,隐喻主战与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秀之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后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世祖镇襄阳,以为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由是大丰。二十五年,除梁州刺史。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事宁,迁益州刺史。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南谯王义宣据荆州为逆,遣参军王曜征兵于秀之,秀之即日斩曜戒严。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大明元年,征为右卫将军。明年,迁丹阳尹。时秀之从叔穆之赊市百姓物,不还钱,市道嗟怨。秀之以为非宜,陈之甚切,虽纳其言,竟不从用。广陵王诞为逆,秀之入守东城。其年,迁尚书右仆射。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为土人所诛,遣秀之慰劳,分别善恶。事毕还都,出为安北将军。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事未行,八年卒,时年六十八。上甚痛惜之,赠侍中、司空,谥为忠成公。上以其莅官清洁,家无余财,赐钱二十万,布三百匹。

(节选自《宋书·刘秀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B.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C.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D.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是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
B.吏部,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侍郎。
C.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皇帝的庙号,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D.从叔,指的是祖父亲兄弟的比父亲年幼的儿子,也就是父亲的堂弟,自己的堂房叔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之治理地方政绩显著。任梁州刺史时,善于纠正指摘隐藏的微小错误,声名卓著,受到上级称誉;任建康令时,厉行改革,以钱易绢,百姓受益。
B.刘秀之积极参与平乱并有战功。氐族贼人杨高侵犯,刘秀之率兵讨伐,斩杀了杨高兄弟;元凶弑君叛逆,刘秀之听到消息后当天就起兵请求赶赴襄阳。
C.刘秀之为官清廉,力纠敛财之弊。益州物产富饶,上下官员无不聚敛钱财,刘秀之就任益州刺史后,为政整肃,以身作则,深受人们拥戴。
D.刘秀之深受器重,逝后备极哀荣。他历任县令、刺史、右仆射等官职,赴任安北将军时,皇上亲自送别;去世后,皇上追赠官职、赐予谥号、赏赐钱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
(2)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

同类题5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问题。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① )且(② )也,能顺木之天,以(③ )其性焉(④ )。(⑤ )植木之(⑥ ),其(⑦ )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⑧ ),其(⑨   )欲密。既然(⑩ )已,勿动勿虑,(⑪ )不复(⑫ )。其(⑬ )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⑭ )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⑮ ),其培之也,若不(⑯ )焉则不及。(⑰ )有能反(⑱ )者,则又爱之太(⑲ ),忧之太勤。(⑳ )视而(㉑ )抚,已去而复顾。甚者,(㉒  )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㉓ )观其疏密,而木之性(㉔ )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2)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句对第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从四个层次上对种树的道理进行了阐释。
B.郭橐驼先从“木之性”说明种树的道理。
C.郭橐驼从理论上说明种树的道理后,又谈种植的方法,从实践上总结。
D.最后郭橐驼发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