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通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赏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怎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栖筠询其劳,愆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曰文献。

(《新唐书列传》有删改)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B.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C.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D.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
B.关中,即“四关之内”,这四个关口分别是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自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了物产丰饶的沃野之地。
C.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中的“出”就是此意。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始于西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苏州方清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方清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等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
(2)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0 10:4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五六时,文一编 袖:名词动用,袖中藏着
B.时之病,补政之缺 箴:针砭,规诫
C.而士君子之 多:多于
D.而往往流闻中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示白居易勇于进谏的一项是(  )
①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②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④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 ⑤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⑥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
A.②④⑥B.①②⑥
C.①②③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由“翰林学士”而“拜左拾遗”,属于越级提拔,所以白居易打算用生平所有学问报答皇上给予的恩惠。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C.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先后打 消了皇帝封河东王锷为宰相的念头、请罢河北用兵等,这些正是他报答皇上恩遇的表现。
D.因为白居易急切地劝谏皇帝不可提拔承璀做招讨使而惹得皇帝不高兴,经李绛一番解释,皇帝对白居易的嫌隙才涣然冰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 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暑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愤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革,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徐吏共嫉。官奴曾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物往省,度海溺水,痵而率,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请不易一宇,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勃兄剧,弟助,解第进士。剧,长寿中为风阁金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神龙初,诏复官。

助,子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化,毁骨立。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B.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C.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D.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B.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也借指京城。“数献颂阙下”中指的就是宫廷。
C.铨衡,有品鉴衡量、考核、选拔(人才)之意,也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本文中是前者之意。
D.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人在父母去世后一般要守丧三年,期间不能交往、娱乐等,三年期满,除去丧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即擅长写作,九岁便能指出颜师古为《汉书》所作注解中的错误,后被沛王召入府中,深受器重,后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逐出府。
B.王勃文思精敏,他经常在酣饮继而酣睡之后提笔作文,一气呵成,甚至不需要修改一个字。
C.滕王阁盛会,都督原非诚信请众宾写序,于是提前让女婿写好序文,宾客也知趣推辞。唯有王勃,慨然应允,自然引起了都督的不满。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公允的,杨炯、卢照邻等人的文采远不及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2)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日:“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B.夷,原指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西部各族的总称,春秋时曾把野蛮的民族称为夷。
C.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负责主管国家户籍、钱粮、赋税等事务。
D.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采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
D.袁滋为人宽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能推心置腹待人,家里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十八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检举自己的弟弟韦纁,当时人们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宪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①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文中指宫廷里供统治者娱乐的人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一居士”即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B.晋王,中国古代王爵。中国古代册封的晋王较多,历史上有名的晋王有三国时期晋王司马昭、司马炎,两晋时期晋王司马睿等。
C.函,钱币术语,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函;文中“函”指的是木匣子。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
B.文章笔力雄健,表达情见乎辞,篇幅短小,但在气势的表达效果上相对较差。
C.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欧阳修写这篇史论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D.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