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B.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瞻仰回顾往事遗物,就像发生在昨天,让他人忍不住放声痛哭。
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然而这些只可以向有智慧的人去说,难于对庸俗不堪的人去讲。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遵守规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2 07:4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日:“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日:“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于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屠子其罪不细也/
B.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C.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D.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褐”原意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下层人民日常服饰中的一种,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或指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
B.“祭酒”原指飨宴时长者酹酒祭神的长者;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如国子祭酒等;本文指州中的学官。
C.“三径”,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归乡里,“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D.“羲皇上人”,羲皇本名伏羲氏,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上人,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此处指陶潜归隐以后感觉像君王一样自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出身名门,祖上在朝为官居要职,他少年时心怀大志,知识渊博有文采,聪颖洒脱真性情,被乡里邻居看重。
B.陶潜曾几次因为家境窘迫不得已出来做官,但最终忍受不了以尊严来换取俸禄的生活,在辞去彭泽令后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彻底归隐。
C.辞官不久被征召为著作郎,陶潜没有上任,他辞绝州郡长官的拜见,但同乡张野等人邀请他喝酒,他就算不认识主人,也欣然前往,尽兴而归。
D.陶潜不仅善写诗,也通音律。每逢好友聚会他就会拿出不加装饰的琴来,抚琴而歌,表现出高雅的人生情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于野亭。 
(2)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怀,合肥人。袭父职为真定副千户。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从平安南,进都指挥使,莅山西都司事。再从张辅擒安南贼简定,从都督费瓛征凉州叛人虎保,皆有功。仁宗立,进都督同知。
宣德元年,代梁铭为总兵官,镇宁夏。时官军征交阯者屡败,诏发松潘军援之,将士惮行。千户钱宏与众谋,诈言番叛,帅兵掠麦匝诸族。番人震恐,遂反。杀指挥陈杰等,陷松潘、叠溪,围威、茂诸州。指挥吴玉、韩整、高隆相继败绩,西鄙骚然。诏遣鸿胪丞何敏、指挥吴玮往招之,而命怀统刘昭、赵安、蒋贵帅师数万随其后。玮等至,贼不顺命。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击贼,复松潘。比怀至,仍用玮前锋,遂复叠溪,降二十余寨。招抚复业者万二千二百余户,归所掠军民二千二百余人,事遂定。进左都督,厚赍金币,而绌玮功不录。怀留镇四川。在镇骄纵不法,干预民事,受赇庇罪人,侵夺屯田,笞辱佥事柴震等,数为言官所劾。帝降敕责让,复避御史王礼弹章示之。怀引罪。置不问。
六年,松潘勒都、北定诸族暨空郎、龙溪诸寨番复叛。怀遣兵战败,指挥安宁等死者三百余人。怀乃亲督兵深入,破革儿骨寨,进攻空郎乞儿洞。贼败,斩首坠崖死者无算。革儿骨贼复聚生苗邀战。击破之,剿戮殆尽。于是任昌、牛心诸寨番闻风乞降,群寇悉平。久之,巡按御史及按察使复奏:“怀僭侈逾分。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宣宗怒,召怀还,命文武大臣鞫之,罪当斩。下都察院狱,宥死落职。
正统二年以原官镇大同。时北人来贡者日给廪饩,为军民累。怀言于朝,得减省。居二年,以老召还,命理中府事。九年春,与中官但住出古北口,征兀良哈。还与马亮等同封,而怀得平乡伯。十四年扈驾北征,死土木。赠侯,谥忠毅。
子辅乞袭爵,吏部言非世券,执不许。景帝以怀死事,许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B.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C.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D.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父职,是指儿子承袭已死的父亲的爵位或官职。承袭者只能承袭比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原有爵位。
B.御史,官名,职掌弹劾百官,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C.廪饩,由官府提供的薪俸,一般按月供给。
D.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外刻其功,中镌其过。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怀战功卓著。他先后参加平定安南、擒拿安南贼人,征伐凉州叛贼的战役,都立有战功,职位一路升迁。
B.钱宏诈称番人反叛并率兵抢掠,导致番人造反,攻陷松潘。陈怀率领吴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收复了松潘。
C.陈怀虽然战功大,但他不够奉公守法,多次被言官弹劾并遭到皇帝的责备,皇帝把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他向皇帝认了错。
D.陈怀镇守地方时,考虑到地方军民的负担沉重,向朝廷汇报,使负担得以减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左都督,厚赍金币,而绌玮功不录。
(2)命文武大臣鞫之,罪当斩。下都察院狱,宥死落职。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①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之辂车②乘马,三返不受,公不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遂让不受。

(《晏子春秋》)

注①寿:保。 ②辂车:大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何乘不之甚也(美好)B.三返不受,公不(高兴)。
C.公不说,召晏子(急忙)D.民之无(礼仪)。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及国游士,皆得焉。 ②君将哀而之乎。
B.①弊车驽马,奉其身。 ②若甚怜焉,而卒祸。
C.①公使梁丘据之辂车乘马。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德。
D.①臣无以禁    ②虽我死,有子存焉。
【小题3】下列句子中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梁丘据)三返不受。
B.然(臣)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
C.(民)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D.遂让不受(辂车乘马)。
【小题4】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之甚也?
②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
【小题5】联系全文,你认为晏子具有怎样的品性?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过
C.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  以:因为
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害怕、担忧
【小题2】下面“之”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此亡秦之续耳
B.夫晋,何厌之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将焉取之 拔剑撞而破之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北蛮夷之鄙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胆识过人。在秦晋围郑之际,趁着夜色,以绳索拴在腰间沿城墙而下,独自面见秦伯。
B.烛之武善于辞令。劝说秦伯时,他先是示弱,然后指出晋国的忘恩负义,进而指出攻打郑国的利弊,话里话外都表明自己此次前来是为秦国和郑国着想。
C.晋侯冷静理智。面对秦伯临阵倒戈与属下的激愤,冷静地撤军,离开了郑国。
D.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得退秦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抓住了秦伯乃逐利之人。
【小题4】翻译下面文言文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