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为诸生,有盛名。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芳。举嘉靖四十三年乡试,下第还。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以竑为之长。及定向里居,复往从之。万历十七年,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讨习国朝典章。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先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翰林教小内侍书者,众视为具文,竑独曰:“此曹他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皇长子出阁,竑为讲官。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竑讲毕,徐曰:“博学审问,功用维均,敷陈或未尽,惟殿下赐明问。”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一日,竑复进曰:“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皇长子复称善,亦竟无所问。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适讲(舜典》,竑举“稽于众,舍己从人”为问。皇长子曰:“稽者,考也。考集众思,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竑亦竭诚启迪。尝讲次,群鸟飞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站尝采古储君事可为法戒者为《养正图说》,拟进之。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竑既负重名,性复疏直,时事有不可,辄形之言论,政府亦恶之。二十五年,主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岁余大计,复镌秩,竑遂不出。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万历四十八年卒,年八十。

(节选自《明史·文苑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B.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C.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D.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人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C.大计,官制用语,明清考核外官的一种制度,也称为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依据考核成果或赏或罚。
D.经史,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竑做事认真,深谋远虑。任职翰林院期间,潜心研究国家典章制度;众人对教小内侍读书一事敷衍,只有他悉心指导。
B.焦竑教学有方,循循善诱。担任讲官一职,不照本宣科,而是竭尽全力启发引导皇长子,最终使其回答问题流利顺畅。
C.焦竑谦虚谨慎,正直坦率。谦逊拒绝专门负责修国史一事;遇到事情有不合理的,马上发表言论,致使政府也讨厌他。
D.焦竑博览群书,负有盛名。做诸生时就很有名气;师从耿定向、罗汝芳、李贽等人,经史子集、野史杂说,无不通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曹他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2)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2 11:0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迁郎中。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进右副都御史。学曾乃易置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以疾去。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旋改吏部,转左侍郎。

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出公手。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居正怒。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曾独大言曰:“上践祚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自是益忤。出为南京右都御史。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指劾之。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全陕皆震动。学曾檄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

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举火。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

学曾任事劳勚。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尚书(石)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梦熊亦推功学曾。帝不听,居家数年卒。

(摘编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B.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C.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D.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登基”“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宗皇帝去世后,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弹劾他。魏学曾写信给张居正,说朝廷官吏都说他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他手,他不应该庇护冯保。魏学曾因此得罪了张居正。
B.魏学曾被贬为南京右都御史。还没有上任的时候,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使弹劾他。但是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
C.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但是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结果刘东旸、许朝他们都被叛贼杀死了。
D.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就是魏学曾先提出的建议。等到宣报大捷之后,多数官员说魏学曾无罪。但是皇帝没有听从,魏学曾最终还是在家乡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2)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 /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是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B.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C.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D.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在明清时期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在本文中指参加科举考试,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中“举”的意思一样。
B.在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乡试”不是一个乡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考试;明清时候一般三年一次,在秋天举行。
C.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份日期时辰等,本文中“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里面的“辛丑”是用来纪日的。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光启精通天文历法,又精通军事,后来练兵打仗,攻破了辽阳,受到皇帝的赏识。
B.徐光启铸造西洋大炮的建议未被熹宗采纳,后又遭受御史丘兆麟弹劾而称病回家了。
C.在钦天监台官预报日食发生了错误后,徐光启负责起改历的工作,并卓有成效。
D.徐光启入参机务时年巳老,他廉洁终生,家无余财,谥号“文定”,功德余荫子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刘元珍,字先,无锡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初授南京礼部主事,进郎中,亲老归养。起南京职方,厘汰老弱营军,岁省银二万有奇。三十三年京察,吏部侍郎杨时乔、都御史温纯,尽黜政府私人钱梦皋等。大学士沈一贯密为地,诏给事、御史被黜者皆留,且不下察疏。元珍方服阕需次,抗疏言:“一贯自秉政以来,比昵愉人 ,丛集奸慝,假至尊之权以售私,窃 朝廷之恩以市德,罔上不忠,孰大于是!近见梦皋有疏,每以党加人。从古小人未有不以朋党之说先空善类者。所关治乱安危之机,非细故也。”疏奏,留中。时员外郎贺灿然、南京御史朱吾弼相继论察典。而主事庞时雍则直攻一贯欺罔者十,误国者十。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俄御史周家栋指陈时政,语过激。帝迁怒元珍等皆除其名。然察疏亦下,诸被留者皆自免去。光宗即位 ,起元珍光禄少卿。时辽、沈既没,故赞画主事刘国缙入南四卫,以招抚军民为名,投牒督饷侍郎,令发舟南济。议者欲推为东路巡抚,元珍上疏言:“国缙乃李成梁义儿,成梁弃封疆,国缙为营免,遂基祸本。杨镐、李如柏丧师,国缙甫为赞画,即奏保二人,欲坐杜松以违制。创议用辽人,冒官帑二十万金募土兵三万,曾不得一卒之用。被劾解官,乃忽拥数万众,欲问道登、莱,窜处内地。万一敌中间谍阑入其间,何以备之?”疏下兵部巡抚议,遂寝。未几,元珍卒官。初,元珍罢归,以讲学为事。表节义,恤鳏寡,行义重于时。

(选自《明史·刘元珍传》,有删减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B.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C.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D.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常称呼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为“伯”,兄弟中的排行顺序 :伯、仲、叔、季。
B.礼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称,六部之一。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
C.官帑,我国古代常常用来指国库里的钱财,也可以用来指国库。
D.鳏寡,指没有劳动力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老而无子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元珍治军有方,仕途稍有波折。任南京职方后,他淘汰老弱军士,每年节省两万多两银钱,曾经被皇帝削除名籍,到光宗登位后才被起用为光禄少卿。
B.刘元珍正直敢言,不惧得罪权贵。大学士沈一贯秘密地进行活动,让被贬斥的人留任,正辞官守丧的刘元珍上书直言 ,指责他们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C.刘元珍关注国事,心系国家安危。他在上书中说,看到钱梦皋呈上奏疏,总是将结党的罪名加在别人身上,以排挤走好人,这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
D.刘元珍表彰节义,颇有操行道义。他在罢职回乡后,以讲学为事业,他表彰具有节操和道义的行为,抚恤鳏寡之人,他的操行和道义在当时被人看重。
【小题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至尊之权以售私,窃朝廷之恩以市德,罔上不忠,孰大于是!
(2)国缙乃李成梁义儿,成梁弃封疆,国缙为营免,遂基祸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玮,字席之,武进人。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讲学东林书院,师孙慎行。其学以慎独研几为宗。万历四十年举应天乡试第一。越七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兵部职方,历郎中,出为广东提学佥事。粤俗奢丽,督学至,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象犀文石,名花珠贝,磊砢璀璨,玮悉屏去弗视也。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玮廉,归而布袍草履,授徒于家。庄烈帝即位,起江西参议,历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是岁,四方大旱,玮以军食可虞,奏请:“禁江西、湖广遏籴,而令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输漕粮银,赴彼易米,则小民免催科之苦,太仓无颗粒之亏;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布匹,非州县土产者,悉解折色,且尽改民解为官解,以救民汤火。”所司多议行。南京光禄卿,召入为右佥都御史,迁左副都御史。时刘宗周、金光辰并总宪纪,玮乃上《风励台班疏》曰:“惩往正以监来。今极贪则原任御史王志举,极廉则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勇与臣曾不相知,家居闻勇被逮,士民泣送者万辈,百里不休。后入南都,始知勇在台不滥听一辞,不轻赎一锾,不受属吏一蔬一果。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臣离南中,辄扳辕愿借成御史,惠我南人。虽前奉严谴,宜召为诸御史劝。”疏上,一时称快。诏下志举法司逮治,成勇叙用。玮旋以病谢归,未几卒。福王时,赠左都御史,清惠。

(节选自《明史·张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B.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C.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科举分级考试的一种,每隔三年在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是古代官署六部之一,长官称户部尚书,其副职为户部侍郎。
C.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如 “迁进”表示升迁; “左迁”说明平调;“迁调”常指降职。
D.谥,给予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清惠”表示对张玮的褒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玮勤勉好学。他曾到东林书院讲学,师从孙慎行,把慎独和研几作为研学的重点与根本,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B.张玮虑事周全。任应天府丞时忧虑军食,上奏朝廷采取利民措施,既让百姓免除被催交税的困苦,也使太仓没有颗粒米粮的减损。
C.张玮崇尚简约。在广东任职时,对当地官署提供的豪华用具以及从别的省份调配的家用器具、名贵花卉一概舍弃屏退,不看一眼。
D.张玮善于谏言。他的《风励台班疏》中指出原任御史王志举是贪官而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是廉吏,受到众人认可,皇帝下诏惩恶扬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
(2)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