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扶老以流憩    ②则刘病笃 ③秦者秦也    ④三江而带五湖
⑤谨拜表以琴书以消忧    ⑦纵江东父兄怜而我    ⑧歌夜弦
A.①③/②⑧/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C.①③/②⑧/⑤⑦/④⑥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7 01:5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课内古文基础知识: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横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李牧连
A.六王毕,四海
B.来于秦
C.逸豫可以
D.而刀刃者无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小题3】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洎牧以谗诛
②惟兄嫂是依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④何为而在吾侧也
⑤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⑥故不我若也
⑦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①③/②④⑥/⑤⑦
B.①③/②⑥/④⑤⑦
C.①⑦/②③⑥/④⑤
D.①③⑤/④⑥/②⑦
【小题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的确知道已这样,虽然有拥有万乘车辆的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愿和你离开一天而去就任这个职务
B.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唉!这些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D.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 幸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说

(宋)王禹偁

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海,吾见其纳也,未见其出也。然则弥天地,更万世,滔滔百川,靡昼夜东注,虽海之巨者,庸能不满溢乎?老子谓海为百谷,固为王矣,固善下矣。然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犹圣人之道,日用而不知。故朝夕海之泽者,曰海之功也。何以明之?海涵虚东荒,密迩旸谷,每日浴于渊而气腾乎天,由是蒸而润者谓之露,嘘而霈者谓之雨,飞而结者谓之霜,飘而散者谓之雪,雨露之生成,雪霜之收藏,是万物朝夕被海之泽明矣。譬设爨于釜,盖之以盎缶,则釜未沸而盎缶已濡矣,物之小犹尔,况大海乎?故曰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或谓大地万里,海在一隅,岂海之泽能备于天下邪?噫!海既为王矣,则以五湖为五侯,以九州为九伯,以四渎为四岳,至于池沱沼沚,皆附庸也。故五侯得以专其惠,九伯得以供其职,各以其所属土地分野,而为雨露以生成之,为霜雪以收藏之,斯亦上尊王室,下利庶民,诚所谓有所纳而必有所施者尔。

故古之王者厚往薄来,以恩信天下,不敢侮于鳏寡,况诸侯乎?故禹会涂山玉帛万国未闻禹之盈而覆满而溢也盖所纳鲜而所施广矣商纣积粟渭桥聚财鹿台知所纳而不知所施故盈而覆满而溢亦宜矣。是知海不特以远而为尊,亦以惠物而能永。自秦郡天下,恩苦惠干,食民若蚕,吞国若鲸,六雄之鬼,馁而不祀,兆民之首,悬而不解。汉用晁错削夺诸侯,亲亲之恩絶于上,憧憧之赋疲于下,厚敛自足,多藏取亡。吁,可惜哉!以至天道用违,人心以离,春露不滋,夏雨之不时,秋霜之不令,冬雪之不正,怨气积而为骄阳,谤言振而为迅雷,凶荒盗馑,良由是欤!

呜呼,人君者,大海也;诸侯者,江湖川泽也;兆民者;百谷草木也。人君善下,则诸侯归之;国君利下,则兆民戴之。苟有所纳而无所出,知其积而不知其,则诸侯叛、兆民乱矣,又焉能长久乎!如是则为天下者,无于人鉴,当于海鉴。

(有删改)

(注释)①密迩旸谷:密迩,靠近;旸谷,传说中的日出处。②五湖: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③四渎:古代以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四渎。四岳:相传为羲和的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朝夕海之泽者 被:覆盖
B.以恩信天下 御:治理
C.是知海不特以远而为尊 柔:安抚
D.知其积而不知其施:给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靡昼夜东注 吾从师之
B.是万物朝夕被海之泽明矣    且夫水之积不厚
C.春露不滋,夏雨之不时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物之小犹尔,况大海乎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说》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托物寓意,全文抓住大海“有所纳亦有所施”的特点展开议论。文章首先以“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开宗明义,然后用问答论证法论述大海“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
B.全文论证层次分明,思路严谨缜密,环环相扣;比喻的运用让说理更形象生动,正反对比让议论更鲜明、更具说服力;文中大量排比铺陈让文章读起来有一股连绵不绝的磅礴之气,更能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C.在作者看来,人君如海,惟有像大海一样有所纳亦有所施,方能让诸侯归附、百姓爱戴,否则便会众叛亲离。文章通过夏禹与商纣、秦朝与汉代处理纳和施的两组对比,指出惟有推恩泽于天下才能统治长久。
D.本文用“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的辩证观点,以海譬政,讽喻帝王“当于海鉴”,万不可“食民若蚕,吞国若鲸”,横征暴敛,重赋于民。通篇以海事、人事互为譬喻,巧妙新颖,立意高远,颇见警醒之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 禹 会 涂 山 玉 帛 万 国 未 闻 禹 之 盈 而 覆 满 而 溢 也 盖 所 纳 鲜 而 所 施 广 矣 商 纣 积 粟 渭 桥 聚 财 鹿 台 知 所 纳 而 不 知 所 施 故 盈 而 覆 满 而 溢 亦 宜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滔滔百川,靡昼夜而东注,虽海之巨者,庸能不满溢乎?
(2)斯亦上尊王室,下利庶民,诚所谓有所纳而必有所施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