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说

(宋)王禹偁

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海,吾见其纳也,未见其出也。然则弥天地,更万世,滔滔百川,靡昼夜东注,虽海之巨者,庸能不满溢乎?老子谓海为百谷,固为王矣,固善下矣。然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犹圣人之道,日用而不知。故朝夕海之泽者,曰海之功也。何以明之?海涵虚东荒,密迩旸谷,每日浴于渊而气腾乎天,由是蒸而润者谓之露,嘘而霈者谓之雨,飞而结者谓之霜,飘而散者谓之雪,雨露之生成,雪霜之收藏,是万物朝夕被海之泽明矣。譬设爨于釜,盖之以盎缶,则釜未沸而盎缶已濡矣,物之小犹尔,况大海乎?故曰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或谓大地万里,海在一隅,岂海之泽能备于天下邪?噫!海既为王矣,则以五湖为五侯,以九州为九伯,以四渎为四岳,至于池沱沼沚,皆附庸也。故五侯得以专其惠,九伯得以供其职,各以其所属土地分野,而为雨露以生成之,为霜雪以收藏之,斯亦上尊王室,下利庶民,诚所谓有所纳而必有所施者尔。

故古之王者厚往薄来,以恩信天下,不敢侮于鳏寡,况诸侯乎?故禹会涂山玉帛万国未闻禹之盈而覆满而溢也盖所纳鲜而所施广矣商纣积粟渭桥聚财鹿台知所纳而不知所施故盈而覆满而溢亦宜矣。是知海不特以远而为尊,亦以惠物而能永。自秦郡天下,恩苦惠干,食民若蚕,吞国若鲸,六雄之鬼,馁而不祀,兆民之首,悬而不解。汉用晁错削夺诸侯,亲亲之恩絶于上,憧憧之赋疲于下,厚敛自足,多藏取亡。吁,可惜哉!以至天道用违,人心以离,春露不滋,夏雨之不时,秋霜之不令,冬雪之不正,怨气积而为骄阳,谤言振而为迅雷,凶荒盗馑,良由是欤!

呜呼,人君者,大海也;诸侯者,江湖川泽也;兆民者;百谷草木也。人君善下,则诸侯归之;国君利下,则兆民戴之。苟有所纳而无所出,知其积而不知其,则诸侯叛、兆民乱矣,又焉能长久乎!如是则为天下者,无于人鉴,当于海鉴。

(有删改)

(注释)①密迩旸谷:密迩,靠近;旸谷,传说中的日出处。②五湖: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③四渎:古代以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四渎。四岳:相传为羲和的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朝夕海之泽者 被:覆盖
B.以恩信天下 御:治理
C.是知海不特以远而为尊 柔:安抚
D.知其积而不知其施:给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靡昼夜东注 吾从师之
B.是万物朝夕被海之泽明矣    且夫水之积不厚
C.春露不滋,夏雨之不时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物之小犹尔,况大海乎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说》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托物寓意,全文抓住大海“有所纳亦有所施”的特点展开议论。文章首先以“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开宗明义,然后用问答论证法论述大海“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
B.全文论证层次分明,思路严谨缜密,环环相扣;比喻的运用让说理更形象生动,正反对比让议论更鲜明、更具说服力;文中大量排比铺陈让文章读起来有一股连绵不绝的磅礴之气,更能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C.在作者看来,人君如海,惟有像大海一样有所纳亦有所施,方能让诸侯归附、百姓爱戴,否则便会众叛亲离。文章通过夏禹与商纣、秦朝与汉代处理纳和施的两组对比,指出惟有推恩泽于天下才能统治长久。
D.本文用“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的辩证观点,以海譬政,讽喻帝王“当于海鉴”,万不可“食民若蚕,吞国若鲸”,横征暴敛,重赋于民。通篇以海事、人事互为譬喻,巧妙新颖,立意高远,颇见警醒之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 禹 会 涂 山 玉 帛 万 国 未 闻 禹 之 盈 而 覆 满 而 溢 也 盖 所 纳 鲜 而 所 施 广 矣 商 纣 积 粟 渭 桥 聚 财 鹿 台 知 所 纳 而 不 知 所 施 故 盈 而 覆 满 而 溢 亦 宜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滔滔百川,靡昼夜而东注,虽海之巨者,庸能不满溢乎?
(2)斯亦上尊王室,下利庶民,诚所谓有所纳而必有所施者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3 11:4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思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露水不易打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黄诗第一句诗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反衬诗人内心漂泊之感、命途之悲。
B.黄诗第二句诗中“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看似很不协调,但却有机地联系起来,这里充分表现出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C.黄诗后两句诗中的“悄立”二字,用外形的静谧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则主要写出了诗人由于远离家乡所表现出的孤独。
D.陈诗第一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诗人出行之早;通过诗人感到“晓寒”写出其出行之久。
E. 陈诗中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早行中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图(1)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雅好为文,躁于进取,颇自矜伐,端士鄙之。初,从事使府,洎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

②臣谨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此岂躁于进取者耶?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是时盗贼充斥,独不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者甚众。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

③臣又按: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选自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

注(1)图,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颇自伐(   )  (2)图以文之(   )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图愤愤病( )    A.认错  B.告诉  C.辞官  D.衰败
(2)中官用事( ) A.办事  B.有事  C.起兵  D.执政
【小题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B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C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D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小题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者甚众。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
【小题5】下列所述司空图的特点与第①段相符的一项是
A.志大才疏,自命不凡B.恃才傲物,心性不佳
C.趋利避害,声名狼藉D.冷漠自私,薄情寡恩
【小题6】王士祯曾赞《五代史阙文》“辨正精严,足正史官之谬”,请以本文为例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