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继鲁,字道甫,云南右卫人。嘉靖二年进士。授澧州知州。坐事,改国子助教。历户部郎中,监通州仓。历知卫辉、淮安二府。织造中官过淮,继鲁与之忤。诬逮至京,大学士夏言救免。继鲁不谢,言不悦。湖广提学副使,进山西参政。数绳宗籓。暨迁按察使,宗籓百余人拥马发其装,敞衣外无长物,乃载酒谢过。迁陕西右布政使。二十六年擢右副都御史,代杨守谦巡抚山西。继鲁耿介,所至以清节闻,然好刚使气。总督都御史翁万达议撤山西内边兵,并力守大同外边,帝报可。继鲁抗章争言:“紫荆、居庸、山海诸关,东枕溟渤;雁门、宁武、偏头诸关,西据黄河。天设重险以籓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夫紫荆诸关之拱护京师与雁门诸关之屏蔽全晋一也山西守左,大同守右。山西并力守左尚不能支,安能分力以守右?近年寇不敢犯山西者,以三关备严故也。使三关将士远离堡戍,欲其不侵犯难矣。”万达闻之不悦,上言:“继鲁乃以危言相恐,复遗臣书,言往岁更制,宰执几不免。近年撤各路兵,督抚业蒙罪。其诋排如此。乞别调继鲁,否则早罢臣,无误边事。”兵部是继鲁言。帝不从,下廷议。廷臣请如万达言。帝方倚万达,怒继鲁引往事议君上。而夏言亦恶继鲁,遂逮下诏狱。疽发于项,瘐死。继鲁为巡抚仅四月。山西人习其前政,冀有所设施,遽以非罪死,咸为痛惜。宗籓有上书讼其冤者,即前夺视其装者也。穆宗即位,赠兵部左侍郎,赐祭葬,谥清愍。

(节选自《明史·孙继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设重险/以籓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夫紫荆诸关之拱护京师/与雁门诸关之屏蔽全晋/一也/
B.天设重险/以籓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夫紫荆诸关之拱护京师/与雁门诸关之屏蔽全晋/一也/
C.天设重险/以籓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夫紫荆诸关之拱护/京师与雁门诸关之屏蔽/全晋一也/
D.天设重险/以籓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夫紫荆诸关之拱护/京师与雁门诸关之屏蔽/全晋一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助教,学官名,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明、清两朝的国子博士形同虚设,因而国子监六堂教导之责实际上是助教担任。
B.织造,明清两朝,官府经营的丝织染业。督管此业的职官亦称织造,因明朝政府以内官直接监督官局织造,故称织造太监。
C.擢,指提升官职。“进”“迁”与之意思相近。此外,“除、授、拜”等指授予官职,而“黜、罢、免、谪、夺”等指免去官职。
D.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如《谏太宗十思疏》。此外,也指古书中比“注”更详细的注解,如《十三经注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继鲁正直不阿,不附权贵。孙继鲁得罪织造中官,遭受诬陷,被逮至京城,后因大学士夏言营救才得以免罪,而他却毫无谢意。
B.孙继鲁为官清廉,身无长物。孙继鲁得罪宗藩,在离职时遭到百余人的围堵。当行装被打开时,众人才发现他没有值钱的东西。
C.孙继鲁直言善辩,身陷囹圄。孙继鲁直言驳斥翁万达的建议,因此遭到翁万达的憎恨并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遭逮捕被投诏狱。
D.孙继鲁为政一方,民念其德。孙继鲁担任山西巡抚仅仅四个月,山西百姓希望他能够有所建树,没想到竟惨死狱中,令人痛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西并力守左尚不能支,安能分力以守右?近年寇不敢犯山西者,以三关备严故也。
(2)继鲁乃以危言相恐,复遗臣书,言往岁更制,宰执几不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9 10:50: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桂芳,字子实,新建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有崔鉴者,年十三,忿父妾凌母,手刃之。桂芳为著论拟赦。尚书闻渊曰:“此董仲舒《春秋》断狱,柳子厚《复雠议》也。鉴遂得宥。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俸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两广总督张臬以非军旅才被劾罢,改桂芳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两广群盗连岁为患,潮州旧倭屯据邹塘。桂芳先讨倭。以降贼伍端为前驱,官军继进,一日夜克三巢。帝深嘉之。降贼王西桥、吴平已抚复叛。西桥掠东莞,桂芳擒斩之,进讨平。平初据南澳,为戚继光所败,奔饶平凤凰山,掠民舟出海。桂芳檄安南万宁宣抚司进剿,遣汤克宽以舟师会之,夹击平。乘风纵火,平军死无算。隆庆初,以疾乞归。万历三年冬,即家起故官,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明年春,桂芳以淮、扬洪潦奔流,惟云梯关一径入海,致海涌横沙,河流泛溢,而高、宝诸州县所在受灾,请益开草湾及老黄河故道以广入海之路,修筑高邮东西二堤以蓄湖水。未几,草湾河工告成。是年秋,河决,给事中刘铉疏议漕河,语侵桂芳。桂芳疏辩曰:“草湾之开,以高、宝水患冲啮,疏以拯之,非能使上游亦不复涨也。”因请罢。御史邵陛言:“诸臣以河涨归咎草湾,阻任事气,乞策励桂芳,益底厥绩,而诘责河臣傅希挚旷职。”从之。其明年,命桂芳兼理河漕。六年正月,诏进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居职如故。未逾月,卒。寻以高邮湖堤成,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渊入史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B.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C.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D.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中国封建工朝纪年用的一个年号。年号始于汉,后传至东南亚,至今仍有沿用。
B.进土,一般指封建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进士的第一名又常被人称为“状元”。
C.《春秋》,儒家五经之一,相传山孔子编著,因寓褒贬于史实,成就了它的“微言大义”。
D.漕运,古代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财物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的一项经济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桂芳不拘成法,深明大义。他做刑部主事时,少年崔鉴怒杀父妾,他为崔鉴撰文打算宽赦其罪行,尚书闻渊对此表示赞扬,崔鉴于是得到了豁免。
B.吴桂芳抗倭平乱,善用谋略。两广盗贼众多,他任用降贼为前锋,官兵随后,很快克敌三巢;后平叛时,又采用左右夹击和火攻的战术,杀敌无数。
C.吴桂芳因势利导,治水有方。淮扬一带洪水成灾,他建议借助云梯关一径入海的优势,增开草湾并疏通老黄河旧道,加速洪水人海,并建议筑堤蓄水。
D.吴桂芳疏辩请罢,仍守旧职。黄河决堤,有人乘机疏议漕河,他上疏辩解,并以辞职来证明自己,最后,在御史的支持下,朝廷让他继续管理河漕事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桂芳檄安南万宁宣抚司进剿,遣汤克宽以舟师会之,夹击平。
(2)草湾之开,以高、宝水患冲啮,疏以拯之,非能使上游亦不复涨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滶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日:“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滶等护可愿归。宗宪厚遇滶,令立功。滶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
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礼,厚赉银币。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迁”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
D.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B.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C.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
D.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迸献白鹿,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铁哥,姓伽乃氏,迦叶弥儿人。性颖悟,不为嬉戏。从那摩入见,帝问谁氏子,对曰:“兄斡脱赤子也。”帝方食鸡,辍以赐铁哥。铁哥捧而不食,帝问之,对曰:“将以遗母。”帝奇之,加赐一鸡。世祖即位,幸香山永安寺,见书“畏吾”字于壁,问谁所书,僧对曰:“国师兄子铁哥书也。”帝召见,爱其容仪秀丽,语音清亮,命隶丞相孛罗备宿卫。先是,世祖事宪宗甚亲爱,后以谗稍疏,国师导世祖宜加敬慎,遂友爱如初。至是,帝将用铁哥,曰:“吾以酬国师也。”于是铁哥年十七,诏择贵家女妻之,辞曰:“臣母汉人,每欲求汉人女为妇,臣不敢伤母心。”乃为娶冉氏女。
二十四年,从征乃颜,至撒儿都之地,叛王塔不台率兵奄至。铁哥奏曰:“昔李广一将耳,尚能以疑退敌,况陛下万乘之威乎!今彼众我寡,不得地利,当设疑以退之。”于是帝张曲盖,据胡床,铁哥从容进酒。塔不台按兵觇伺,惧有伏,遂引去。
成宗即位,以铁哥先朝旧臣,赐银一千两、钞十万贯。他日,又赐以玛瑙碗,谓铁哥曰:“此器先皇所用,朕今赐卿,以卿久侍先皇故也。”大德元年,加光禄大夫。三年,乞解机务,从之。仍授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平滦大水,铁哥奏曰:“散财聚民,古之道也。今平滦水灾,不加赈恤,民不聊生矣!”从之。十年,丁母忧,诏夺情起复。辽王脱脱入朝,从者执兵入大明宫,铁哥劾止之,王惧谢。从幸缙山饥民相望铁哥辄发廪赈之既乃陈疏自劾帝称善不已武宗即位,赐金一百两,加金紫光禄大夫,遥授中书右丞相。有诉宁远王阔阔出有逆谋者,命诛之。铁哥知其诬,廷辨之,由是得释,徙高丽。
仁宗皇庆二年,赐赙礼加厚,敕有司治丧事,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秦国公,谥忠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幸缙山/饥民相望铁哥/辄发廪赈之/既乃陈疏自劾/帝称善不已/
B.从幸缙山/饥民相望/铁哥辄发廪赈之/既乃陈疏自劾/帝称善不已/
C.从幸缙山饥民/相望铁哥/辄发廪赈之/既乃陈疏/自劾帝/称善不已/
D.从幸缙山/饥民相望/铁哥辄发廪赈之/既乃陈疏/自劾帝/称善不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宗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人所给予的称号。我国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从北齐时代法常开始。
B.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敕有司,敕,有法定约束力的政府措施或皇帝命令;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哥侍奉母亲讲孝心。太宗赐鸡给他吃,他却要拿回去给母亲吃;帝王下诏让他娶贵家女为妻,他却以母亲希望他娶汉人女为妻为由拒绝。
B.铁哥随王出征有谋略。他随王征讨乃颜,与叛王塔不台的军队突然遭遇,他建议帝王布下疑兵之阵,塔不台担心有埋伏,于是带领军队离开。
C.铁哥为臣聪明有智慧。成帝即位后,赐给铁哥丰厚的财物并进爵,表示因为他是旧臣,铁哥明白成帝想他辞官,于是主动辞去“机务”之职。
D.铁哥为官宽厚有担当。平滦水灾时,他上奏散财赈济灾民;阔阔出被诬陷谋反时,他极力争辩,使得阔阔出得以释放,迁移到高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世祖事宪宗甚亲爱,后以谗稍疏,国师导世祖宜加敬慎,遂友爱如初。
(2)昔李广一将耳,尚能以疑退敌,况陛下万乘之威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B.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C.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D.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御史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官职。明代洪武皇帝改御史所属官署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又设副都御史。
B.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专业运输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C.籍田,古代吉礼。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亦指天子示范性的耕作。寓有重视农耕、祈求丰年之意。
D.经筵是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正式制度化,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此期间,南京凤阳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强盗去钧州,听说是他家乡就离开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2)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太祖平武昌,即议律。吴元年①冬十月,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珮,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谕之曰:“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若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夫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卿等悉心参究,日具刑名条目以上,吾亲酌议焉。”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又恐小民不能知,命大理卿周桢等取所定律令,自礼乐、制度、钱粮、选法之外,凡民间所行事宜,类聚成,训释其义,颁郡县,名曰《律令直解》。太祖览其书而喜曰:“吾民可以寡过矣。”

洪武元年,又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讲《唐律》,日进二十条。五年,定宦官禁令及亲属相容隐律②,六年夏,刊《律令宪纲》,颁之诸司。其冬诏刑一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及成,翰林学士宋濂为以进,曰:“臣洪武六年冬十一月 受诏, 明年二月书成。篇目一准于唐:曰卫禁,曰职制,曰户婚,曰厩库,曰擅兴,曰贼盗,曰斗讼,曰诈伪,曰杂律,曰捕亡,曰断,曰名例。采用旧律二百八十八条,续律百二十八条,旧令改律三十六条,因事制律三十一条,《唐律》以补遗百二十三条,合六百有六条,分为三十卷。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九年,太祖览律条犹有未当者,命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广洋等详议,厘正十有三条。十六年,命尚书开济定诈伪律条。二十二年,刑部言:“比年条例增损不一,以致断狱失当。请编类颁行,俾中外知遵守。”遂命翰林院同刑部官,取年所增者,以类附入,改《名例律》冠篇首。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九》)

(注)①吴元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一年为自己建了一个字的年号“吴”。②亲属相容隐律: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亲属可以相互包容隐瞒犯罪,法律不予制裁或减轻处罚。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恐小民不能知     周:全都
B.类聚成     编:册子
C.《唐律》以补遗百二十三条    掇:编辑
D.取年所增者 比: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颁郡县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着!
B.臣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诏    弱天下之民
C.俾中外知遵守  此虽免乎行,犹有待者也
D.改《名例律》冠篇首 不拘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令,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尚书令、县令,文中指的是法令。
B.宦官,宫中侍奉的官,意同《孔雀东南飞》里“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之“宦官”。
C.表,这里是指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狱,指案子,《曹别论战》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之句的“狱"即是此意。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
B.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
C.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
D.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明太祖平定武昌之后,就下令朝中大臣二十人为议律官修订法律,并亲自召见诸臣,讲论律文要义,表明皇上对修订大明法律极为重视。
B.通过二个月的努力,议律官们修成律令,共有法令一百四十五条,律条二百八十五条,简称为《律令直解》,并颁发这些册子给郡县。
C.在《唐律》的基础上,刘惟谦等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三十卷的《大明律》修成,以后便不再修改。
D.选文简述了明太祖诏令修定大明律令的事情,所关涉的律文名目繁多,参与人员众多,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却写得清晰明了。
【小题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
(2)卿等悉心参究,日具刑名条目以上,吾亲酌议焉。
(3)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