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2)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21 09:4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王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召让平。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将南游云梦。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为户牖侯。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绝”是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绝,断丝也”,其本义是把丝弄断。后来“绝”的意思延伸开来,文中“世世勿绝”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随着词义的不断演变发展,现在“绝”已有很多意思,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弟,指兄弟,与昆仲、昆玉一样都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B.巡狩,即巡行狩猎,文中汉高祖借外出打猎的机会平定楚地。
C.郊迎,指到郊外迎接宾客,韩信为表示对皇帝的敬重到郊外迎接。
D.剖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初受重用,却遭谗毁。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后,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认为陈平是反复无常的奸臣,不可重用。
B.陈平思虑周全,行事谨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诸将表示应立即发兵,而陈平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认为应以计平乱,不宜用兵。
C.陈平足智多谋,深受倚重。高祖问计,陈平建议高祖假装南游云梦,然后趁韩信到郊外迎接高祖时,派力士生擒韩信。
D.陈平屡出奇计,功勋卓著。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因此被封为户牖侯。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3处)。
今 兵 不 如 楚 精 而 将 不 能 及 而 举 兵 攻 之 是 趣 之 战 也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小题6】陈平为什么不主张发兵攻打楚王韩信?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索额图,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索尼第二子。初授侍卫,自三等洊升一等。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八年五月,自请解任效力左右,复为一等侍卫。及鳌拜获罪,大学士班布尔善党诛,授索额图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九年,改保和殿大学士。十一年,世祖实录成,加太子太傅

索额图权势日盛。会地震,左都御史魏象枢入对,陈索额图怙权贪纵状,请严谴。上曰:“修省当自朕始!”翌日,召索额图及诸大臣谕曰:“兹遘地震,朕反躬修省。尔等亦宜洗涤肺肠,公忠自矢。自任用后,诸臣家计颇皆饶裕,乃朋比徇私,益加贪黩。若事情发觉,国法具在,决不尔!”

十九年八月,以病乞解任,上优旨奖其“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改命为内大臣。寻授议政大臣。先是索额图兄噶布拉,以册谥孝诚仁皇后推恩所生,封一等公;弟心裕,袭索尼初封一等伯;法保,袭索尼加封一等公。二十九年,上以裕亲王福全为大将军,击噶尔丹,命索额图将盛京、吉林、科尔沁兵会於巴林,败噶尔丹於乌阑布通。以不穷追,四级。三十五年,从上亲征,率八旗前锋、察哈尔四旗及汉军绿旗兵前行,并命督火器营。大将军费扬古自西路抵图拉。上驻克鲁伦河,噶尔丹遁走。费扬古截击之於昭莫多,大败其众。三十六年,上还幸宁夏,命索额图督水驿,会噶尔丹死。叙功,复前所镌级。四十年九月,以老乞休。

索额图事皇太子谨,皇太子渐失上意。四十二年五月,上命执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书,下刑部论死。仍谕满洲人与偶有来往者,汉官与交结者,皆贷不问。寻索额图死于幽所。

后数年,皇太子以狂疾废,上宣谕罪状,谓:“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报仇,令朕戒慎不宁。”并诛索额图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他日,上谓廷臣曰:“昔索额图怀私,倡议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於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节选自《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班布尔善党诛   坐:因……犯罪
B.国法具在,决不尔     贷:宽恕
C.以不穷追,四级 镌:降级
D.并诛索额图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 按:依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太子太傅是太子的老师,商周两代就已有此官称,沿用至明清。索额图加太子太傅是皇家的殊遇,却也为其惨淡收场埋下祸根。
B.“孝诚仁”是康熙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的谥号,其中“孝诚”是赫舍里氏的独谥,而“仁”是康熙的帝谥。
C.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年,清朝沿置,专门负责惩治犯错获罪的宗室子弟。索额图是康熙的姻亲,所以获罪后交宗人府拘禁。
D.吏部、刑部均属六部。吏部掌品秩铨选、考课黜陟、封授策赏、定籍终制之权;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刑名审核。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左都御史魏象枢入对,陈索额图怙权贪纵状,请严谴。
⑵上优旨奖其“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
⑶以册谥孝诚仁皇后推恩所生,封一等公。
【小题4】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康熙称“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的原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见王安石

介甫与苏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才高,辄问之。神宗欲以子瞻为同修起居注,介甫难之;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子瞻益论事无讳,拟廷试策献万言书,论时政甚切,介甫滋不悦子瞻,子瞻外补官。中丞李定,介甫客也。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恶之。定以为恨劾子赡作诗谤讪子赡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移汝州,过金陵,见介甫甚欢。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甫色动,意子瞻辨前日事也。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手两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盖介甫尝为惠卿发其“无使上知”私书,尚畏惠卿,恐子瞻泄其言也。介甫又语子瞻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子瞻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介甫笑而不言。

(选自邵伯温《邵氏见闻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B.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C.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D.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甫与子瞻分别是王安石和苏轼的字,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B.廷试是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朝廷上举行的考试,又称“御试”、“廷对”。
C.外补指京官外调,古代调动官职主要有迁、 徙、调、改、转等。
D.服母丧即母亲去世后为其戴孝以示哀悼,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与苏轼当初没有什么矛盾,吕惠卿嫉妒苏轼文才高超,就挑拨离间他们的关系。
B.苏轼谈论事情没有避忌,准备用万言书的方式评论当时朝政得失,王安石对苏轼更加不高兴。
C.苏轼调任汝州,经过金陵时见到王安石十分高兴,他对王安石谈了一番关于国家大事的认识。
D.苏轼认为,大兴兵狱是灭亡的征兆,国家应该以仁厚治理天下,希望王安石有所作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公,名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移镇上党,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赵城尉。时王师既破史朝议,乃复河洛,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功自负,其强难屈,李凉公使上介致饩①,皆惧不敢行。公官方解巾②,急病不让,径诣其垒。申明要约,气盛词直,虏皆优从。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之供办,且曰:“有犯禁者,公其之。”于是藩部肃然,莫不畏服。

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居将相之重,恃父子之勇,可汗又其子婿也,借之为援,将有异图。公密觇其情,请之备。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

怀恩结为党助,奏复其职。至是众据汾上,子玚围太原,相、卫馈运,以相掎角。公至安阳,说其帅曰:“怀恩憯刻以逞欲,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坐待帐下之变耳?”深陈利病,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至涕泣改图。约怀仙等三人,奉章献款。既回鹘北归,怀恩与玚继死。公之明识远略,皆此类也。

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浚郊,国家始务靖叛,特屈常宪,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东郡,不利。六月,诏公与淮西节度李忠臣夹攻之。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忠臣既惭愤,引师复还。

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每与虏,所向无前,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饿狼营”,尽锐来拒,公引部决战,遂胜入大梁。翌日,馀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退于坂桥,其士吏掳获,悉以家财购而复之,大梁之人,至今知感。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节选自唐代权德舆《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有删改)

(注释)①上介:古代官名。致饩:馈赠礼物。
②解巾: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后用解巾代指出任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犯禁者,公其之   董:关注
B.至是众据汾上 拥:聚集
C.而又结魏师以东郡  略:劫掠
D.每与虏,所向无前 角:作战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功自负 焉用亡郑陪邻
B.请之备 秦王不怿,一击缶
C.约怀仙等三人  不如善遇之
D.忠臣既惭愤    不出,火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
(2)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小题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明识远略”,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