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未几,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无何,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徙知黄州,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B.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C.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擢”,在古代官职变动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陟”、“左迁”、“徙”与之同义。
C.“吾侪”是指我们这些人。“侪”表示一类人,类似的词语有:属、辈、类、曹、族、等。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勇于担当。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就手实法直接向提举官指出这部法令的不当之处,让提举官大为吃惊,不久,朝廷得知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废除了它。
D.苏轼心胸坦荡。苏轼被小人排挤,离开朝廷到黄州任职时,与田夫野老相伴于乡间,并且在所居东坡之处修建一座房子,自号“东坡居士”。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②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4 04:4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桂阳军教授,为武学谕。知嘉兴府。轮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道揆不明,法守滋乱,天下之权将有所寄,而倒持之患作。”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蠲逋减赋,无算泛入者尽籍于公帑。户部遣官督赋,急若星火,阖郡皇骇,莫知为计。梦观曰:“吾宁委官以去,毋宁病民以留。”力丐祠,且将以府印牒所遣官,所遣官闻之夜遁。他日梦观去宁国,人言之为之流涕。丞相董槐召还,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次论:“郡国当为斯民计,朝廷当为郡国计。乞命大臣应自前主计之臣夺州县之利而归版曹 者,复归所属,庶几郡国蒙一分之宽,则斯民亦受一分之赐。”帝善其言。召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奏事抗论益切,以宠赂彰、仁贤逝、货财偏聚为言,且谓:“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敝政亦自若。”在廷之士皆危之。梦观曰:“吾以一布衣蒙上恩至此,虽捐躯无以报,利钝非所计也。”力求补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宁府。蠲租税,省刑罚,郡人徐清叟、蔡抗以为有古循吏风。俄而梦观得疾,口授遗表,不忘規谏,遂卒。帝悼惜久之,赙银帛三百。梦观退然若不胜衣,然义所当为,奋往直前;其居败屋数间,布衣蔬食,而重名节云。
(节选自《宋史·孙梦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B.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C.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D.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同义。
B.国子祭酒是古代官名。国子指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祭酒即其主管官员。
C.表是古代臣子呈报给皇帝的文书种类之一,一般用以陈述衷情,如李密的《陈情表》。
D.赙指用财物助办丧事。文中指孙梦观死后,皇帝赐予银帛帮助他家治丧,以示恩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梦观个性耿直,谏言坦率。轮对时,他不留情面地抨击有些官吏的乱作为和不作为,并毫不避讳地指出,这样会导致国家灾难发生。
B.孙梦观体恤百姓,关心民生。任司农少卿面见皇帝时,他建议朝廷让利州县,以使百姓获益;任建宁知府时,他减免租税,得到赞誉。
C.孙梦观忠心报国,不计私利。他对当时私宠贿赂成风等现状十分担忧,便抗命进谏,并说即使为此献身也在所不惜,不会考虑个人安危。
D.孙梦观重视道义,生活简朴。他反对道义不明,对道义上该做的事,不顾体弱,勇往直前;他穿布衣吃粗粮,所住之处只是几间破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
(2)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敝政亦自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以为兰州录事参军。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过,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权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賊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赏无头志伏兵乘之擒基副感江及隆。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十一月,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谢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帝日:“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日:“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日:“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日:“过界河臭。”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遵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道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B.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C.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乃降
D.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人学或任官的权利为“荫”或“荫子”,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封号叫“封妻”。
B.中国古代称北方为朔方,比如朔漠就是北方的沙漠,因此将黄河以北区域称为河朔,包括现今山西.河北等地。
C.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D.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金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辽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尊严。
C.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被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2)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肖胄,字似夫,相州安阳人。曾祖、祖父两代任宰相,父韩治、以萌补承务郎,历开封府司录。与府尹同对殿中,徽宗问其家世,赐同上舍出身,除卫尉少卿,赐三品服。
寻假给事中、充贺辽国生辰使。既还,时治守相州,请祠。肖胄因乞补外侍疾,诏除直秘阁、知相州,代其父任。陛辞,帝曰:“先帝诏韩氏世官于相。卿父子相代,荣事也。”在相四年,王师传燕,肖胄策幽蓟且有变,宜阴为守备。已而金骑入境,野无所掠而去。
绍兴二年,诏百官各言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肖胄之言,时多所采纳。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三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充通问使,以胡松年副之,肖胄慨然受命。时金酋粘罕专执政,方恃兵强,持和战离合之策,行人皆危之。
肖胄至金国,金人知其家世,甚重之,往返才半年。自帝即位,使者凡六七年未尝报聘,至是始遣人偕来。肖胄先北使入对,与朱胜非议不合,力求去,以旧职知温州,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五年,诏问前宰执战守方略,肖胄言:“江之南岸,旷土甚多,沿江大将各分地而屯,军士旧为农者十之五六,择其非甚精锐者,使之力耕,农隙则试所习之技艺,秋成则均以所种之禾麦,或募江北流徒及江南无业愿迁之人分给之,创为营屯。止则固守,出则攻讨。”起知常州,召赴行在,提举万寿观,寻除签书枢密院事。
和议已定,复命肖胄为报谢使。接伴者逆于境,谓当称谢恩使。肖胄论难三四反,遂语塞。既至,金遣人就馆议事,肖胄随问随答,众皆耸听。其还,给毡车及顿递宴设,自肖胄始。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寻奉祠,与其弟膺胄寓居于越几十年。事母以孝闻,弟不至不食,所得恩泽,皆先给宗族。卒,年七十六,谥元穆。
(选自《宋史·韩肖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B.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C.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D.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的权利。文中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B.诏:皇帝的命令或文书。古人有时称皇帝的命令或文书为敕、诰、疏。
C.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也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也称作“行在所”。
D.奉祠:指五品以上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担任无职事、只领俸禄的闲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肖胄家世显赫,受到器重。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代担任宰相,徽宗知道他的家世后,授予官职;金人知道他的家世后,也非常看重他。
B.韩肖胄孝顺父母,尽心侍奉。他曾为了便于侍奉生病的父亲请求补授地方官,与弟弟寓居在南越几十年,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C.韩肖胄不惧危险,出使金国。他担任通问使时,局势艰险,他慷慨受命,出使金国,返回时,金国送给他毡车并且设宴款待。
D.韩肖胄积极建言,加强守备。他提出让以前务农的部分军士耕作,或者招募江北流民及江南无业愿意迁徙的人授给田地,创立屯田制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相四年,王师传燕,肖胄策幽蓟且有变,宜阴为守备。
(2)接伴者逆于境,谓当称谢恩使,肖胄论难三四反,遂语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举进士中第,调颖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洞即称疾不出,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晏殊知永兴军,奏管勾机宜文字。殊儒臣,喜客,游其门者皆名士,尤深敬洞。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出知棣州,转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民富蚕桑,契丹谓之“绫绢州”,朝廷以为内地不虑。洞奏:“今沧、景,契丹可入之道,兵守多缺,契丹时以贩盐为名,舟往来境上,此不可不察。愿度形势,置帅、增屯戍以控扼之。”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正殿,洞上言:“陛工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对便殿称旨,英宗遂欲进用,大臣忌之,出为江西转运使。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输钱,民便之。移淮南转运使。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自以年不能永,教诸子部分家事。未几卒。

(选自《宋史·张洞传》,有删改)

注①付畀(bì):托付。②元元:百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B.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C.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D.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平民多穿麻、葛等的织物,故布衣可以借指平民,后多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契丹是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正殿指皇帝到正殿举行祭祀活动。
D.听政,古代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的报告,并决定政事或坐朝处理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洞富有智慧,卓越不凡。边疆有人作乱不稳定,皇帝寻求朝野谋略,张洞献策;在颍州做官时,他对一桩命案的见解与朝廷不谋而合。
B.张洞深得器重,正直敢言。欧阳修曾是他的上司,很器重他;晏殊把他作为上宾,两人无话不谈,但是张洞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并不迎合晏殊。
C.张洞忠于职守,犯颜直谏。河北东路的百姓靠养蚕致富,朝廷因为此地在内地,放松戒备,他勇于指出;皇帝有不当之处,他勇于批评。
D.张洞关心百姓,为政务实。他任江西转运使时,江西闹饥荒,他纠正朝廷的一些不利于百姓的做法;他在淮南任官时,同样根据实情办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
(2)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榆钱,民便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父谏,擢明经第,仕至右补阙,以武略改崇仪使。利用少喜谈辨,慷慨有志操。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迁为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后晋德我,贻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贻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武帝时设立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书,故称明经。
B.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长安。
C.司天是古代掌管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或官员,掌管天文,推算历法,预言吉凶。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党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利用的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父亲死后,利用因为父亲的缘故走上仕途。
B.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在契丹入侵皇帝让他出使契丹时能够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能智击贼人,因此升任引进使。
D.曹利用虽然恃功而骄,但是他并无大过而且能够尽忠职守。在辅臣之争时他的官职不降反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晋德我,贻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
(2)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