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未几,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无何,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徙知黄州,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B.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C.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擢”,在古代官职变动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陟”、“左迁”、“徙”与之同义。
C.“吾侪”是指我们这些人。“侪”表示一类人,类似的词语有:属、辈、类、曹、族、等。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勇于担当。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就手实法直接向提举官指出这部法令的不当之处,让提举官大为吃惊,不久,朝廷得知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废除了它。
D.苏轼心胸坦荡。苏轼被小人排挤,离开朝廷到黄州任职时,与田夫野老相伴于乡间,并且在所居东坡之处修建一座房子,自号“东坡居士”。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②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4 04:4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熙宁中,鄜延路城啰兀,河东发民四万负饷,宣抚使韩绛檄使佐役,后帅吕公弼将从之。安礼争曰:“民兵不习武事,今驱之深入,此不为寇所乘,则冻饿而死尔,宜亟罢遣。”公弼用其言,民得归,而他路遇敌者,全军皆覆。公弼执安礼手言曰:“四万之众,岂偶然哉。果有阴德,相与共之。”

初,绛专爵赏,既上最,多失实,公弼以状闻。诏即河东议功,公弼将受之。安礼曰:“宣抚使以宰相节制诸道,且许便宜,封授一有不韪,人犹得非之。公藩臣,乃欲隃进功状于非其任邪?”公弼遽辞。遂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进知制诰。彗星见,诏求直言。安礼上疏曰:“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陛下有仁民爱物之心,而泽不下究,意者左右大臣不均不直,谓忠者为不忠,不贤者为贤,乘权射利者,用力殚于沟瘠,取利究于园夫,足以干阴阳而召星变。愿察亲近之行,杜邪枉之门。至于祈禳小数,贬损旧章,恐非所以应天者。”帝览数嘉叹,谕之曰:“王珪欲使卿条具,朕尝谓不应沮格人言,以自壅障。今以一指蔽目,虽泰、华在前,弗之见,近习蔽其君,何以异此,卿当益自信。”

安礼伟风仪,论议明辨,常以经纶自任,而阔略细谨,以故数诒口语云。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礼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B.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C.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D.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熙宁:北宋时宋神宗的一个年号。“永和九年”中的“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岁在癸丑”“壬戌之秋”中的“癸丑”“壬戌”也都是年号。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有"即"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也泛指官吏。
C.御史狱:即御史台狱,监狱名。宋御史台置监狱,拘押诏狱案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作为诏狱人犯,最后即死于御史台狱。
D.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指台阶下的侍者。臣子面君时,不能直呼,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面君时对帝王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礼遇事颇有见地。熙宁年间,鄜延路修筑口罗兀城,河东路派四万民工运粮饷,宣抚使韩绛要求让这些人去助战,将领吕公弼听从了王安礼的话,保全了四万民工的性命。
B.王安礼反对越级言事。起初,韩绛想垄断封赏,上报大多失实。吕公弼向皇上奏报并准备接受皇上诏令在河东路讨论立功行赏之事,王安礼认为超出职权范围,吕公弼听后遂推却了这桩事。
C.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直言进谏,神宗遂赦免了苏轼。
D.王安礼敢于直言进谏。天上彗星出现,皇上下诏大家直言政事之得失,皇上看完王安礼的奏疏后连连赞叹,检省自己一叶障目,要求王安礼今后应当主动地多多进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兵不习武事,今驱之深入,此不为寇所乘,则冻饿而死尔,宜亟罢遣。
(2)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
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
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其见称重如此。契丹泛使萧禧来议疆事,临当辞,卧驿中不起。方平谓枢密使吴充:曰“但令主者日致馈勿堕。且使边郡檄其国也。”充启从之,禧即行。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日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B.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C.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D.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元加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B.修起居注是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C.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全同学校、科举、外交及官员考核等事宜。
D.山陵本指山岳,此处借指皇帝陵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天资超群。他从小就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每本书只需读一遍即可,因此,被宋绶、蔡齐行作天下奇才。
B.张方平直言敢谏。朝廷筹建宣毅、保捷州军,他接连上疏劝阻;英宗立皇太子,他主张立颍王,并让皇帝写下名字。
C.张方平慷慨有气节。告老还乡之后,他仍评论时政,尤其关心用兵、起狱之书;平常从不趋附他人,对人和蔼可亲。
D.张方平慧眼识人。他十分器重苏轼,排粹苏轼为官;苏轼入狱,他又上疏为苏轼球忙。因此,苏轼终身部很敬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
(2)但令主者日致馈勿堕。且使边郡檄其国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转运使薛向行部,欲按治,见其仪观秀伟,召与语,奇之,更加延誉。韩绛宣抚陕西,见所制乐语,以为材,荐于弟开封尹维,辟管干右厢公事,维去而确至。旧制当庭参,确不肯,后尹刘庠责之,确曰:“唐藩镇自置掾属,故有是礼。今辇毂下比肩事主,虽故事不可用。”遂乞解职。

太学生虞蕃讼学官,确深探其狱,连引朝士,自翰林学士许将以下皆逮捕械系,令狱卒与同寝处,饮食旋溷共为一室,设大盆于前,凡羹饭饼胾举投其中,以杓混搅,分饲之如犬豕。久系不问,幸而得问,无一事不承。遂劾参知政事元绛有所属请,绛出知亳州;确代其位。确自知制诰为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皆以起狱夺人位而居之,士大夫交口咄骂,而确自以为得计也。

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确既相,屡兴罗织之狱,缙绅士大夫重足而立矣。初议官制,盖仿《唐六典》,事无大小,并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受而行之,三省分班奏事,柄归中书。确说王珪曰:“公久在相位,必得中书令。”珪信不疑。确乃言于帝曰:“三省长官位高,不须置令,但令左右仆射分兼两省侍郎足矣。”帝以为然。故确名为次相,实颛大政,珪以左仆射兼门下,拱手而已。帝虽以次叙相珪、确,然不加礼重,屡因微失罚金,每罚辄门谢。宰相罚金门谢,前此未有,人皆耻之。

确在安陆,尝游车盖亭,赋诗十章,知汉阳军吴处厚上之,以为皆涉讥讪,其用郝处俊上元间谏高宗欲传位天后事,以斥东朝,语尤切害。于是左谏议大夫梁焘、右谏议大夫范祖禹、左司谏吴安诗、右司谏王岩叟、右正言刘安世,进上章乞正确罪。诏确具析,确自辩甚悉。安世等又言确罪状著明,何待具析。遂贬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责英州别驾、新州安置。确后于贬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奸臣一》,有删改)

(注)①乐语:文体名。宋宫廷演剧,命词臣作乐语,使伶人歌唱。先为对偶韵文,后附以诗,也有不附诗的。后遂成为文体,各作家常有所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
B.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
C.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
D.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太学生,即在最高学府太学就读的生员。不同朝代对学校称谓不同,夏称“校”,殷称“序”,周称“庠”。
C.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D.古代对死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在某些记载中,皇后或皇太后去世也可称“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确仪表出众,颇具才华。上级官员被他的仪表和才华所打动,不仅没有处罚他的罪责,反而对他赞赏有加。
B.蔡确手段低劣,为人不齿。他在处置翰林学士许将等朝臣时,每天让他们像猪狗一样进食,侮辱他们的人格,但是最终也没有达到目的。
C.蔡确贪恋权力,权倾一时。他为了能够独揽大权而向皇帝进谗言,让皇帝放弃设令,使自己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掌权者。
D.蔡确因诗被劾,申辩无果。面对吴处厚等人的弹劾,蔡确申辩完备;但刘安世等大臣坚持认为他犯罪事实清楚,不需要再详细解释。蔡确最终被贬,客死他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绛宣抚陕西,见所制乐语,以为材,荐于弟开封尹维,辟管干右厢公事,维去而确至。
(2)帝虽以次叙相珪、确,然不加礼重,屡因微失罚金,每罚辄门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雄字温叔,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虞允文宣抚四蜀,辟干办公事,入相,荐于朝。乾道五年,召见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正字。
范成大使金,将行,雄当登对,允文招与之语。既进见,雄极论恢复。孝宗大喜曰:“功名与卿共之。”即除右史,两月除舍人。金使耶律子敬贺会庆节,雄馆伴。子敬披露事情不敢隐,逻者以闻。上夜召雄,雄具以子敬所言对,上喜。金使入辞,故事当用乐,雄奏:“卜郊有日,天子方斋,乐不可用。”上难之,遣中使谕雄,雄奏:“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上大喜。雄请复置恢复局,日夜讲磨,条具合上意,除中书舍人。自选人入馆至此,未满岁也。
时金将起河南之役,议尽以诸陵梓宫归于我。上命雄出使贺生辰,仍止奉迁陵寝及正受书仪。雄既见金主,争辨数四。其臣屡喝起,雄辞益力,卒得请乃已,金人谓之“龙斗”。尝上疏论恢复计,大略谓:“莫若由蜀以取陕西,得陕西以临中原,是秦制六国之势也。”八年,以母忧去。
朱熹累召不出,雄请处以外郡,命知南康军。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会周必大亦力言之,乃止。
自雄独相,蜀人在朝者仅十数。及眷衰,有言其私里党者,上疑之。已而陈岘为四川制置,王渥为茶马,命从中出。雄求去,诏勉留,曰:“丞相任事不避怨,选才无乡旧。”盖有所激也。祖宗时蜀人未尝除蜀帅,雄请外,除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上思雄不忘,改知江陵府。江陵无险可恃,雄请城江陵,城成,民不告扰。
绍熙四年薨,年六十五,赠少师。嘉定二年,谥文定。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五》,有删改)
从文中来看,赵雄在为官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延庆字仲远,中进士第。神宗初,以集贤校理历开封府推官。有卫士告黄衣老卒筒火入直,延庆察卒色辞,疑焉,询之,果为所诬,即反坐告者。事闻,帝重之,知河中府。

王韶进师河州,羌断其归路。延庆曰:“兵事非吾所宜预,然主帅在难,不急援之,恐败国事。”遂兵赴救,羌解去,韶得全师还。转运判官蔡曚劾其擅兴,朝廷问知状,易曚他道。韶入朝,延庆摄熙帅。元夕张灯,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延庆觇知,悉斩以狗,伏者宵溃。蕃官诈称木征欲降,邀大将景思立来迎。延庆悉之,命毋辄出,即违节制,虽有功亦诛,思立不从,卒败死。

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本道旧不置都钤辖,至是特命之。茂州羁縻州蛮族九,自推一人为将统其众,将常在州听要束。州居群蛮中,无城堑,惟树鹿角为固。蛮屡夜入剽人畜,徼货来赎;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琪上于朝,诏延庆度其利便,延庆下其事,琪已去。后守范百常以为利,筑之。蛮酋诉谓侵其土地,乞罢筑,不许。蛮数百奄至,拒却之。

夏人禹臧苑麻疑边境有谋,使人入塞卖马,吏执以告。延庆曰:“彼疑,故来觇。执之,是成其疑。”约马直授之使去。疆吏入敌境攘羊马,得而戮诸境上,且告之曰:“两境不相侵,则相保以安,故戮以戒。若有之,亦当尔也。”夏人悦服。

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子莱人义焉。尝得《安南行军法》读之,仿其制,具为书上之。时鄜延吕惠卿亦分画兵,延庆条其不便,神宗善其议。元祐中,卒,年六十二,官庀其葬。

(选自《宋史·蔡延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B.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C.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D.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如明清时必须通过殿试。
B.檄(文):是一种只能由皇帝发布的用于征召、晓谕的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元夕: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D.蕃官:对宋代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所任朝廷官职的称呼,职位由枢密院与兵部掌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延庆有洞察力。卫士告发黄衣老兵拿着筒火值班,蔡延庆调查后发现是被人诬陷,于是他便按照法律给那位卫士定罪。
B.蔡延庆很有预见。木征诈降要景思立去迎接,但蔡延庆洞悉其阴谋,下令不许擅自出城,但是景思立不听,最终兵败而死。
C.蔡延庆讲究策略。夏人禹臧苑麻派人进塞内卖马,蔡延庆放了被抓住的人;对擅入敌境偷抢羊马的小吏则将其杀死,让夏人心悦诚服。
D.蔡延庆敢于进言。王韶被围困,他向皇帝进言,使其得救;李琪离职后,他又上奏皇帝请求筑城,打败了数百蛮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
(2)蛮屡夜入剽人畜,缴货来赎;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