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
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
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其见称重如此。契丹泛使萧禧来议疆事,临当辞,卧驿中不起。方平谓枢密使吴充:曰“但令主者日致馈勿堕。且使边郡檄其国也。”充启从之,禧即行。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日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B.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C.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D.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元加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B.修起居注是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C.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全同学校、科举、外交及官员考核等事宜。
D.山陵本指山岳,此处借指皇帝陵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天资超群。他从小就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每本书只需读一遍即可,因此,被宋绶、蔡齐行作天下奇才。
B.张方平直言敢谏。朝廷筹建宣毅、保捷州军,他接连上疏劝阻;英宗立皇太子,他主张立颍王,并让皇帝写下名字。
C.张方平慷慨有气节。告老还乡之后,他仍评论时政,尤其关心用兵、起狱之书;平常从不趋附他人,对人和蔼可亲。
D.张方平慧眼识人。他十分器重苏轼,排粹苏轼为官;苏轼入狱,他又上疏为苏轼球忙。因此,苏轼终身部很敬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
(2)但令主者日致馈勿堕。且使边郡檄其国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3 05:0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颉颃(xié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②韬戢(tāojí):收藏;敛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 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人。中进士甲科,为永州东安县令。蛮人叛,处仁入峒,开示恩信,蛮感泣,誓不复反。知济州金乡县。以荐者召见,徽宗问京东岁事,处仁以旱蝗对。问:“邑有盗贼乎?”曰:“有之。”上谓处仁不欺,除宗正寺丞、太常博士。摄开封十府,裁决如流,囚系常空。丁母忧,免丧,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徙知永兴军。童贯使陕西,欲平物价,处仁议不合,曰:“此令一传,则商贾弗行,而积藏者弗出,名为平价,适以增之。”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诏处仁赴阙。久之,以显谟阁直学士知颍昌府。民有得罪宫掖者,虽赦不免,处仁为奏上。童贯乘是挤之,夺职,提举鸿庆宫。徽宗访以天下事,处仁对曰:“天下大势在兵与民,今水旱之余,赋役繁重,公私凋敝,兵民皆困,不及今谋之,后将有不胜图者。”上曰:“非卿不闻此言。”明日,除侍读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上称善,诏置裕民局讨论振兵裕民之法。钦宗即位,金人犯京师,处仁储粮列备,合锐兵万人勤王;奏乞下诏亲征,以张国威。奏至,朝廷适下亲征诏书,以李纲为行营使。即移书纲,言备御方略。金人请和而归,处仁奏宜伏兵浚、滑,击其半济。召为中书侍郎。入见,钦宗问割三镇,处仁言:“国不竞亦陵,且定武陛下之潜藩,不当弃。” 吴敏荐处仁可相,拜太宰兼门下侍郎。高宗即位,为大名尹、北道都总管,卒于郡。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三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B.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C.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D.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丧也称服阕,谓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人为哀悼逝者需穿丧服,服饰、时间都有限制。
B.侍读,是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之官,对提高皇室修养和执政能力有积极意义。
C.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也指率军的皇帝的驻地办事处。
D.潜藩中的“藩”指封建时代的属国、属地,借指边防重镇。潜藩指帝王作为王侯时的封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处仁抚民有方,平息叛乱民患。任东安令时,他对反叛者施以恩惠,晓以信义,蛮人终被其诚意所动;代理开封府事,狱中常无囚系。
B.徐处仁坚持己见,惨遭排挤夺职。之前童贯想平抑物价,徐处仁与之不和,出言反对。之后徐处仁替没获得赦免的百姓上奏,童贯借机排挤,徐处仁终遭削夺职务。
C.徐处仁胸怀天下,忧心兵民之困。他认为兵强民富方能立国,然而天灾人祸,兵民皆贫困不堪,应当早做准备,以防止后患。此言深得徽宗认可。
D.徐处仁坚决主战,抗击金兵南侵。金兵来犯,他广储粮草,集合上万精兵为国效劳;积极进言献策,奏请御驾亲征,反对割让土地,态度果断坚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
(2)金人请和而归,处仁奏宜伏兵浚、滑,击其半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火攻战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大军(元兵)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德佑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宋史•卷四百五十》,有改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祁阳县,县大治 摄:代理、管理
B.民始帖然 帖:安定
C.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乘:趁机
D.芾杀之以徇    徇:示众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芾“临事精敏”的一组是
①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②芾独无所问
③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
④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
⑤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⑥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湘潭县的豪门大户,他不像前任县令那样畏首畏尾,而是清查户籍摊派赋税。
B.在处置福王府逼人致死的事件中,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向贾似道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最终依法处理此事。
C.贾似道兵败芜湖后,朝廷只好恢复李芾官职,李芾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出任潭州知州兼任湖南安抚使。
D.李芾常常是从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疲倦之色,并且晚上也大都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就又起处理公务。
【小题4】将下列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初以荫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
(2)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
(3)有中伤者,躬身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蒙传(节选)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是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提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有改动)

(注)①推毂:比喻推荐人才。②汉武帝杀王恢:王恢率军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③子玉缢而晋侯喜: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④繇:通“由”,从,自。⑤缗:指成串的铜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即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口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口死”。侯蒙属大夫,故其死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混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小题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未冠”指还未满20岁。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